下士闻道为什么大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 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上士听了道的理论 , 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 , 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 , 哈哈大笑 。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 , 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
【下士闻道为什么大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也好符合了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 ,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拨开六亲生克、五行生克和阴阳太极这一切的“虚妄之相”,直抵中间那个“其小无内”(《庄子·天下》中有一句话叫:“至大无外 , 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意思是大到极点的东西已无外围可言,叫“大 一”;小到极点的东西已无所包容,叫“小一” 。指事物达到极端反而无边无际 , 没有了界限 。)的“混沌无极”,因此佛教说见“性”以前: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而见“性”以后:凡所有相皆为实相 。这就是他们所有建立建立的佛国净土,因为这里无私无我 , 混沌无极,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执有现空,执空现有,色空不二,性相一如 。因此才能真修行人 , 不见他人过,这就是佛家圆融万法以后的结果 。这和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的初衷和道理是一样 。普通修行之人只有透过这些蒙蔽在万物之上的“虚妄之相”,才能像老子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那样 , 像王阳明说的“心即理,知行合一 , 致良知”那样,在“道生一,一生二 , 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中 , 更进一步践行“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 。否则,他们看到的凡世间所有相 , 仍旧皆为虚妄,而这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明心见性”过程,就是众生最终能否“超凡入圣”的最基本前提和保障 。

下士闻道为什么大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文章插图
这里的德经一章讲述的其实是方法论,如何闻道,要了解道的特性,要知道用德的方法是用先天的智识去感悟和实践 , 而不是通过有形有像的方式去认识了解,那样就容易陷入“形象”的误区 , 所以真正的用德进道的方法看上去都与我们的一般意识不一样,其实真正的无形无象 , 没有感觉浑然一体的情况才是真正的了解和掌握了按规律行事的精髓 。就好像生活没有奋斗和努力一样,如果你安于内心就好;做事也没有强迫和压力 , 只要你专注当下就好 。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也是符合了道的规律的,那么感觉也就是自然而然了 。
作家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凡事总有一个经济学的解释 。但除此之外,无疑也有其他的解释 。”今年领袖说,不仅有“看到的中国”,还有“感悟到的中国” 。
“感悟”,透射出中华文明独特的光彩 。它们都是真实的中国 。“致广大而尽精微”、“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天下无难事 , 只怕有心人“、”所有的事情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我们都可以回看我们的格局“等等,道之智慧,宏大而又精微 , 我们可以用领袖今年的新年致词来激励自己的2022年: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循道而行 , 敬天法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