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觉醒并自我成长,重建与父母的关系
原生家庭 , 俨然成了网络流行语 , 近几年屡屡被提起 。 「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觉醒并自我成长,重建与父母的关系
「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 觉醒并自我成长 , 重建与父母的关系//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为什么成年后遇到的问题 , 要去原生家庭找答案?
家庭婚姻治疗师沈家宏在《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里说:一个人的早年经历会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状态 。
我国有句古话说:3岁看大 , 7岁看老 , 3岁、7岁都是一个人的童年时期 ,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特别强调 ,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
沟通分析理论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有一个人生脚本理论 ,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脚本 , 是在6岁以前写好的 , 我们通常是按照这个写好的脚本来演绎自己的人生 。
这个人生脚本通常是由自己的父母赋予 , 是父母要求的行为规范内化到孩子内心所形成的 。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通常包括两部分 , 一部分是禁令 , 一部分是允许 。
所谓禁令 , 不光是明确地禁止 , 比如“不许哭” , 还有的是无形的否定或拒绝 , 比如“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 , 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 , 再比如 , 对女孩的模式 , 传达的是“你不是我们想要的” 。
「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 觉醒并自我成长 , 重建与父母的关系//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禁令更多地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控制:
“不要像个孩子”---否定孩子的童性 , 用大人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孩子
“不要长大”、“不要成功”---溺爱孩子 , 让孩子无法独立 , 以便让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
除了父母不希望孩子做的禁令信息 , 还有一些是允许信息 , 是“应该”和“必须” , 是父母希望或者要求孩子要做到的事情:
要完美
要努力
要坚强
要取悦别人
要快一点
这些禁令和允许 , 都会慢慢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 形成我们的内心信念 , 最终演变成我们未来的人生脚本 。
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 ,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 , 和他人的关系 , 甚至世界观、价值观 , 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 有好的方面 , 也有不好的方面 。
同样在重男轻女家庭长大 , 《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坚强独立 , 事事靠自己 , 而《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则更希望找个依靠 。
「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 觉醒并自我成长 , 重建与父母的关系//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小时候 , 我家春节是不吃团年饭的(虽然条件不好 , 但多做几个菜并不难) , 我没觉得奇怪 , 后来才知道原来别人家不是这样的 。
有人的父母在家里说话都是夹枪带棒 , 声音很大 , 去了小伙伴家里才发现 , 人家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的 , 面带微笑 。
小时候 , 我们都以为自己家里的情形都是正常的 , 大了之后就会明白 , 有些“常态”是正常的 , 有的是不对的或者可以更好的 。
原生家庭的确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们的性格 , 但我们长大以后 , 读过更多的书 , 视野也开阔了 , 有了分辨的能力 , 而且我们内心里都有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 。
所以 , 我们具备改变的能力 , 原生家庭不应该是成为自己放弃自己的理由 。
原生家庭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 只要跳出来看原生家庭 , 不断成长 , 就有机会重新谱写我们的人生脚本 。
「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 觉醒并自我成长 , 重建与父母的关系//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心理咨询师丛非从说:改变 , 一直都是可能的 。 一、审视原生家庭 , 试着理解父母
曾经闲聊说过:如果父母能够给我们多一点的支持 , 我们在大城市的生活会好过一些 。
事实上 , 到了大城市才发现 , 我的父母不仅不能在物质上给予支持 , 在精神上也没有太多帮助 。
他们没有教会我好的生活习惯 , 没有教会我很多人生的道理 , 我成年后的生活一度艰难 。
当然 , 那时候我没顾得上埋怨 , 因为我得生存下来 。
后来 , 我读了很多书 , 也见过很多不幸家庭出来的孩子 , 开始试着辩证地看待父母 。
「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 觉醒并自我成长 , 重建与父母的关系//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我的父母的确有很多缺点 , 我也能从自己身上看到一部分 , 但这不是他们的错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 , 我们的父母很多习惯也是从他们的原生家庭传承下来的 , 时代的局限以及生活的磨难 , 他们根本来不及去反思 。
不会关心人 , 是因为他们就没有得到过关爱 , 多子女的家庭里 , 哪个孩子都不会得到多少关爱 。
每天不停地忙碌 , 因为生活有压力 , 各种人情往来 , 孩子的教育 , 他们只能靠双手去获得 。
还有的父母简单粗暴 , 对孩子的错误直接动手 , 很多也是来自生活的重压 。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理解就是原谅 。
学会理解 , 就能试着去原谅父母 , 原谅原生家庭带给自己不好的方面 。
有些孩子曾经在原生家庭里承受家暴、性虐待、语言伤害 , 可能既无法去理解父母 , 也很难去原谅 。
「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 觉醒并自我成长 , 重建与父母的关系//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但原谅并不等于和解 , 尽管“接受父母或与父母和解是解决自我拒绝和自我伤害的钥匙、核心与关键” , 但原谅并不是认同他们的行为 , 甚至不需要与父母握手言和 。
心理咨询师朵拉陈在《走出原生家庭创伤》写到:原谅是指当我们在生活中无法获得想要的东西时 , 我们不再执着于得不到的苦涩感受 , 而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 , 接纳生活 。
所以 , 原谅父母 , 其实是不再记恨和抱怨父母带给我们的创伤 , 是承认和接纳那些苦痛 , 努力活在当下 , 让自己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 。
这种审视和原谅 , 也是一种内心的觉醒 , 提醒我们给自己孩子相对好的原生家庭 。 二、真正独立 , 彻底完成自我分化
英国心理学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曾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 , 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 ,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 , 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 这种分离越早 , 你就越成功 。
这种分离就是自我分化 。 自我分化指的是我们在认知和情感上把自己从家庭中分离出来 , 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他人之外的存在 , 并且感知到自己作为个体的价值 。
分化 , 让孩子从一个依赖父母的人 , 转变成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独立个体 。
「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 觉醒并自我成长 , 重建与父母的关系//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想要完成与父母的分化 , 需要有自我统一性 , 所谓自我统一 , 指的是:知道自己是谁、要成为谁、想要做什么样的人、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想要在哪个领域发展、想要建立什么样的家庭、需要什么样的伴侣
如果你在这些方面完成得越好 , 你的自我统一性就越好 , 分化完成得就越顺利 。
事实上 , 我们很多人分化做得并不好 , 因为我们的家庭往往没有很好地区分哪些是父母的事务 , 哪些是孩子的事务 。
很多本该是父母自己的事 , 却让孩子参与进来 , 比如夫妻关系 。
而像孩子的学习、职业选择和日常生活等 , 本该是孩子的事 , 很多时候父母却做了主 。
在这种情况下 , 很多人失去了自我 , 没有自我 , 就没有自我统一性 。
「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 觉醒并自我成长 , 重建与父母的关系//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沈家宏说 , “一个人的自我统一性 , 取决于他对自我接受的程度” , “对自我的不接受 , 通常又源于对父母的不接受” 。
所以想要找到自我 , 首先要承认我们的父母 , 而不是否定他们;其次承认我们是父母的孩子 , 这就需要我们重建与父母的关系 。 三、重建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里说:好的分化是和父母既保持恰当的亲密和联系 , 又保持着恰当的界限和距离 , 找到一个恰当的有界限的联结 。
边界 , 能帮助我们与父母维持平等、和谐的相处 , 所以每个成年子女与父母的相处都要建立清晰、健康的边界 。
边界 , 能够帮助我们分清哪些是父母的事 , 哪些是自己的事 。
对于父母的事情 , 我们要有界限感 , 不要试图去教育他们 , 去管束他们 , 干涉父母婚姻就属于严重的没有界限感 。
对于父母的越界行为 , 我们要学会说“不” 。
很多父母对孩子催婚、催生 , 采用的手段五花八门 , 轻的哭诉 , 重的以死相逼 , 这都是父母的越界行为 。 「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觉醒并自我成长,重建与父母的关系
这时候 , 我们要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 “我有自己的想法 , 我不愿意” , 可以向父母解释自己的打算 , 但没必要对父母说“你们不应该” 。
每个人都有义务捍卫自己的边界 , 父母却没义务尊重我们的边界 。
与父母建立边界肯定不容易 , 因为他们可能既不会理解 , 也不会尊重 , 这需要我们坚决一点 , 再坚决一点 。
「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 觉醒并自我成长 , 重建与父母的关系//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2018年初 , 北大毕业的留学生王猛(化名) , 写了篇对原生家庭控诉的长文 , 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
在这之前 , 他曾经写过长信 , 也已经拉黑了父母6年 , 为解决自己长期压抑的心理问题 , 还打算再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 。
为什么与家庭决裂?王猛将其归结为从小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
但对于王猛控诉的那些事情 , 王父却觉得都过去了 , 搞不懂他为啥扔揪着不放 。
6年不联系 , 我相信王猛还是希望与父母和解的 , 才愿意再次发声 , 但结果并不如他所愿 。
除了控制 , 还有一些受虐待的孩子 , 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自己希望与父母继续相处下去吗?
继续相处可能意味着再次的伤害 , 停止或者暂时停止与父母相处 , 并不意味着断绝亲子关系 , 也可能是减少来往 , 给自己创造成长空间 , 直到自我力量增强 。
不管是王猛 , 还是类似于王猛这样选择的人 , 都会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 , 但作为成年人 ,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 也要承担选择的后果 。
朵拉陈说:我们应当意识到 , 无论在何种生活环境中 , 我们都享有为自己人生做出选择的最高权利 。
找到合适的与父母相处方式 , 是每个成年人必修课 。
「流年芳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 觉醒并自我成长 , 重建与父母的关系//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武志红说:家 , 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 , 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 。
原生家庭不等于宿命论 ,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我成长的力量 。
发挥这种力量 , 去审视和觉醒 , 只将爱与温暖传递下去 。
参考书目:
1、朵拉陈:《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2、沈家宏:《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
3、图片来自电视剧《欢乐颂》、《都挺好》
- 央视尼格买提|「朗诵」仓央嘉措《那一天》| 央视
- 从前|「夜听」有没有一首歌让你想起从前
- 洞天|「随笔」 心若净,方寸之地有洞天
- 人活着|「夜听」愿岁月不老,你我都好
- 「洛阳小微」迷茫,迷茫,迷茫,现在的人都怎么了?
- 「为情努力」爱上一个不可能的人,这无疑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 「熊孩子乐园」老板逼走一个员工不会明说,释放这3个信号,说明你该离职了
- 「娱时娱乐」梁超被曝二婚,何雯娜妈妈送其家传宝,却被当场验货!
- 「汽车资讯」汽车带T和不带T的差别在哪?以后别再被骗了
- 「文思泉涌」诗歌丨人间有味是清欢,诵读:田野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