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的仁的含义

【儒家思想中的仁的含义】

儒家思想中的仁的含义

文章插图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 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 。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 。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 , 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 。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儒家学派核心 , “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 , 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 , 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 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