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网」苏州人看上海:“上海适合奋斗,苏州适合生活”的说法过时了

摘要:两座城市的底色都是“有情” 。

「解放网」苏州人看上海:“上海适合奋斗,苏州适合生活”的说法过时了

「解放网」苏州人看上海:“上海适合奋斗 , 苏州适合生活”的说法过时了//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上世纪60年代 , 奶奶的阿姐从苏州嫁去上海 。 半个多世纪过去 , 阿姐在上海落地生根 , 抚育了三代人 , 她讲一口上海话 , 成了地道的上海人 。 从记事起 , 我对上海的全部印象 , 都来自这位“上海好婆” , 她打得一手好扑克 , 做得一手好小菜 , 最拿手的是香煎带鱼 , 带鱼是她从上海带来的 , 回回香味在弄堂里飘老远 。

因着这层亲缘关系和童年记忆 , 我对上海一直有种亲近感 , 可同时又觉得 , 那是个无比遥远的地方 , 舟车劳顿方可抵达 。 父亲说 , 上世纪70年代 , 他跟着大人去上海探亲 , 坐运货轮船 , 一路摇摇晃晃 , 忘记了时间 。 六岁那年 , 我第一次去上海 , 坐火车 , 东南西北分不清 , 只觉旅途漫长 , 上海真是远得不能再远了 。

童年的人影憧憧早已淡忘 。 长大后 , 才突然发现 , 上海竟如此之近 , 近到我从来没认真了解过它 , 以至于后来去北方上大学 , 被人问起苏州和上海的关系 , 竟一时语塞 , 脑海里想起的 , 只有奶奶和她的上海阿姐 。

记忆里 , 阿姐脑袋灵光 , 做事干练 , 待人接物落落大方 , 邻居爱和她聊天 , 请她讲上海的见闻故事 。 相较起来 , 奶奶是典型的“苏州小娘鱼” , 内秀又腼腆 , 不少事会征求阿姐的建议 。 直到我来上海工作 , 才发现这其中的妙处 。 上海和苏州 , 可不就是一对姐妹?一个外向些 , 一个内敛些 , 又都是江南姑娘 , 骨子里都透着温婉 , 再怎么急 , 也不会丢了身份和妆容 。

苏州和上海是像的 , 地缘相近 , 文化相亲 。 作为一个苏州人 , 和上海朋友沟通完全无碍 , 沪语和苏白 , 交锋中自有其默契 。 两地日常 , 家长里短 , 都是那么鲜活琐碎 。 共同的时令话题包括但不限于大闸蟹和水蜜桃 , 一斤一两都不放过 , 彼此能懂 。 历史上看 , 两地同样重商重文 , 对契约和市场抱有尊重 。

在我看来 , 两座城市的底色都是“有情” 。 苏州浸润了两千余年的古吴水 , 基因里带着古典的优雅 , 从时光里缓缓流出 , 不造作 , 不刻意 , 浑然天成 。 古城区的粉墙黛瓦 , 一派温婉模样 , 人与人之间吴侬软语 , 连吵架都带着缱绻之意 , “日脚”就这样在小桥流水之间慢了下来 。

受舶来之风吹拂 , 虽同为吴语区 , 上海的情或许更为小资一些 。 之前读金宇澄的《繁花》 , 儿时的阿宝带蓓蒂爬屋顶的那个下午 , 东南风劲吹 , 瓦片温热 , 听黄浦江船鸣 。 王安忆的《桃之夭夭》里 , “小阳春”时节的上海 , 何民伟和郁晓秋坐在梧桐影下 , 谈着茫然无所的前途 , 心情却跃然 。 工作后 , 得以真实地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 , 我甚至故意放慢脚步 , 去感受梧桐叶子下的光影明灭 , 小马路把人拉近 , 逛起来亲切不累 , 到了秋天 , 落叶不扫 , 脚踩过去一阵沙沙响 , 是这座城市专属的浪漫 。

虽然只是一些抽象的情绪和浮光掠影式的感受 , 却能拼凑出一个模糊的城市影子 , 那是一种独属于上海的不疾不徐的节奏 , 从个体到城市 , 无不如此 , 仔细想想 , 背后流露出一股不自觉的生活智慧 。 在我看来 , 上海的情调不是虚无缥缈的 , 它具备一种和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感 , 世俗和高雅是一体两面 , 上海人用各种方式 , 把生活尽量过得精致和体面 。

当然 , 上海不只有浪漫的情调 。 来了以后才发现 , 这座城市是如此多面 , 待的时间越久 , 越能看到一个“有荤有素”的上海 。 好几次和朋友一路逛到外滩 , 转过路口 , 灯光璀璨的高楼大厦突然像卷轴一样在眼前摊开 , 江对岸的陆家嘴金融中心 , 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仿佛世界的坐标 , 无论做过多少次心理准备都会为之一震 。 再走过外白渡桥 , 沿着苏州河往里走 , 历史建筑一栋接着一栋 , 每一栋都是一段城市记忆 , 或沧桑 , 或屈辱 , 或沉沦 , 或奋勇 。

这些年 , 上海“魔都”的称号越来越响亮 , 这座城市是如此多变 , 充满着活力和各种可能性 。 海派文化是一层精致而牢固的底子 , 在此之上 , 上海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和包容 , 你能遇到各种各样有趣的人 , 有趣的演出和有趣的事业 , 上海正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

与此同时 , 作为一个在上海工作的苏州人 , 能明显感觉到 , 近年来两座城市的距离正在不断靠近 , 最直观的当然是交通的便利 , 工作后 , 我开始用高铁丈量苏沪之间的距离:30多块钱一张票 , 26分钟抵达 , 周末回家一趟 , 真是方便 , 甚至周一早晨赶回上海也来得及 。 一度和朋友开玩笑 , 比起从上海到苏州 , 从苏州火车站到家的时间或许更长一些 。

距离的拉近带来人员往来的密切和频繁 , 大批每日往返两地的上班族成了一道特色风景线 , 有住在苏州的 , 干脆将私家车停在火车站周边 , 再换乘高铁前往上海 , 时间得以进一步缩短 。 有从苏州来上海出差的朋友说 , “半小时就到了 , 根本不觉得是在出差!”

曾经 , 人们会说 , 上海适合奋斗 , 苏州适合生活 。 似乎比起苏州 , 上海的上班族们 , 脚步更匆忙一些 , 而历来以“宜居性”自豪的苏州 , 节奏的确慢了几拍 。 但是 , 近几年 , 随着两地之间交融愈深 , 这一说法恐怕已经有点过时 , 和身边的朋友聊起未来规划 , 有人正计划从苏州的分部调往上海的总部 , 因为“觉得上海平台更大 , 机会更多” 。 也有人认为苏州未来不可限量 , 看好“新一线”城市的市场与潜力 , 正打算从上海回苏 , 把握新机会 , 开辟新事业 。 或许 , 面对两座城市的选择 , 这已经不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单选题 。 「解放网」苏州人看上海:“上海适合奋斗,苏州适合生活”的说法过时了

活色生香的《繁花》里 , 作者特意采用了一种带苏州口音的上海话 , 更显雅致 , 遂成当代小说之经典 。 上海和苏州本就有血缘关系 , 在保持着特色的同时 , 走出了各自的人生轨迹 , 却又在深度融合中增加着彼此的共识 , 开辟着新的未来 。 「解放网」苏州人看上海:“上海适合奋斗,苏州适合生活”的说法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