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到30岁,这6件事你越早明白越好

我是一个年近三十的90后 , 毕业后在中科院工作了2年 , 由于受不了一眼就能看到头的体制内生活 , 在奔三的年纪毅然裸辞转行到互联网行业 。 跌跌撞撞走过了很多弯路 , 也因为一朝觉醒而快速发展 。 一路走来 , 有以下6点非常重要的肺腑之言想分享出来 , 希望或多或少能帮助看到的人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

20岁到30岁,这6件事你越早明白越好

----20岁到30岁 , 这6件事你越早明白越好//----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1.熬过一个又一个难事 , 或许就是活着的意义

在挣扎了2年之后 , 我终于从中科院裸辞了 , 然而裸辞后的空窗期持续了10个月之久 。 在这期间 , 我经历过自我怀疑、情绪崩溃、连续十几天的彻夜失眠 , 以为自己永远跳不出体制内的框架 , 一辈子就要这么过了 。 直到看到这段话 , 它支撑我走出迷茫和痛苦 , 让我坦然对待生活赐予的暂时的低谷 。

20岁到30岁,这6件事你越早明白越好

----20岁到30岁 , 这6件事你越早明白越好//----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当我以为自己10个月没上班是特别糟糕特别崩溃的事情时 , 有人已经在持续低谷阶段熬过了3个年头;当我在为自己的感情闹小情绪时 , 有人已经失去了婚姻 。 生活远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 比你更不幸的人多的是 。

有一段时间 , 当我深受事业和感情的打击时 , 我跟闺蜜说“活着真累” , 她告诉我:“人生艰难的时候很多 , 熬过这一个 , 还有下一个 , 或许熬过一个又一个的难事 , 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 ”

这段看起来比较丧的话 , 却给了我力量 。 当苦难突然造访 , 无论你选择逃避还是面对 , 你都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从中汲取力量 。 2.时不时跳出自己的圈子 , 跳出固有思维

我们深受环境影响 , 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 , 会在无意识间陷入一个固有思维的坑里而不自知 , 就更别说改变了 。

上大学的时候 , 室友、同学、校友 , 已经经过了一轮筛选 , 经过筛选的这些人组成了我们的圈子 , 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圈定了我们的思维;工作后 , 很多人由于看不到希望或者满足于现状 , 从最初的踌躇满志变成了职场老油条 。 我们从一开始的不适应 , 习惯了之后变得不想动 , 不敢跳出舒适区 。

日常生活中 , 我们常常会因为公司的运营模式、领导、上司等 , 局限了自己对行业的了解 , 从而抱怨公司、怀疑自己的能力 , 甚至怀疑整个行业 。 这在很大程度上 , 是自己的思维方式在作祟 , 是自己的高度不够 。

适时地跳出来 , 站在另一个高度 , 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互联网对各行各行的影响及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身边的人的发展等都很清楚的情况下再去做决断 , 才不至于误导选择 。

当初裸辞的我 , 要是熬不过那10个月 , 再回去干本行的话 , 估计这辈子真的就那么规规矩矩地过了 , 因为一旦因为失败而退缩 , 就很难有东山再起的勇气 。 虽说体制没什么不好 , 但是未曾为自己的梦想拼尽全力 , 我会一直心存遗憾 。

成功跳出一次并取得小小成绩后 , 你会越来越喜欢变化本身 。 曾经 , 我害怕变化、害怕挑战、害怕不确定的未来带来的恐惧 。 在一次次努力克服自己的弱项去不断尝试并略有成效后 , 我的心态也随之改变了 。 如今 , 我喜欢变化、喜欢挑战 , 喜欢不确定性带来的无数可能和希望 。 3.去选择能带给你思维升级的导师 , 而不是只教你方法的普通人

各行各行都有真正的高手 , 也有那么些资质平平做陪衬的人 。 中科院的教授 , 也并非全是精英 。 我离开上一家单位的原因 ,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得到了“鱼” , 而没有学到“渔” 。

刚加入科研大军的时候 , 我对搞研究还是有很浓厚的兴趣的 , 积极地学习各种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 。 然而 , 当我掌握了基本操作以后 , 觉得越来越无聊 , 学不到什么东西了 。 每天的工作就是按照protocol做实验 , 看论文 , 很多时候是自己去摸索 。 虽说师傅领进门 , 修行靠个人 , 但是一个根本不懂得如何把学生“领进门”的人 , 个人成绩做的再好 , 对学生而言都是灾难 。

我们选择导师 , 不是因为他会很多技术懂很多知识 , 而是因为他能教给我们做事情的思维 , 看问题的角度 , 培养我们的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能指出我们的错误让我们及时修正完善 。 导师 , 重点在于“导”而不是陷于方法 。

TED有个名为《想要成为行业精英?去找个教练吧》的演讲很值得一看 , 讲述了医生和音乐家是如何做到精益求精的 , 教练对个人取得卓越成绩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

有时候 , 我们的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 , 没有了可观的进展 , 而自己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 或者知道但是不知道怎么去改正 。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教练来给我们指导 。 教练犹如我们的第三只眼睛和耳朵 , 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清楚地看到我们的问题并提出可执行的方法 , 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并刻意改正 , 就能让我们的专业能力在短期内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

能带给你思维升级、认知升级的人 , 就是生命中的贵人 , 找一个这样的人吧 , 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 4.早点学习理财投资

近年来 , 大学生深陷网贷的人数越来越多 , 轻则名誉扫地 , 重则倾家荡产 , 并付出生命的代价 。 为了购买一个奢侈品 , 为了那点可怜的虚荣心 , 真的值得吗?

不仅是学生 , 职场人士也有很多深受金钱困扰 , 陷入了“老鼠赛跑”的怪圈 , 总以为多赚点钱就能改善生活 , 能改善财务状况 , 然而赚的越多花的越多 。

我也曾经网贷 , 数额虽然不大 , 但真的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 , 每次为高的离谱的利息还款 , 就觉得肉疼;也曾经因为毫无节制的消费而不断透支信用卡 , 买了很多贬值很快的负债 。 直到认识和我差不多大 , 名下却有很多资产的一个朋友 , 我才认识到自己理财意识的匮乏 。

关于理财 , 真的是越早学习越好 , 你不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赚大钱 , 不需要去深入钻研高大上的投资知识赚到翻几番的利润 , 但是一定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 不要让自己过早陷入财务危机 , 成为金钱的奴隶 。 强烈推荐两本理财入门书《小狗钱钱》和《富爸爸穷爸爸》 , 这两本书会让你学会控制自己的支出和欲望 , 搞清楚资产和负债的区别 , 让你明白金钱的运动规律并建立购买资产的意识 。

学会让金钱为我们的梦想助力 , 带给我们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 而不是终其一生被金钱所困 。 5.想要不可替代 , 就努力成为多相潜能者

工业革命时代 , 社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很大 , 这就需要人们做专精 , 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 。 而在互联网社会 , 仅仅做专精是不够的 , 太过专业而对其他行业一无所知 , 路子只会越走越窄 , 离开了本专业 , 你会发现自己什么都干不了 。

以前在体制内做科研的时候 , 我也认为 , 一个人一辈子只能也只该做好一件事情 , 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 然而 , 当我发现自己厌倦了实验室枯燥的生活想退出的时候 , 我发现自己在一线城市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 二三线城市还有什么可能?!

后来 , 抱着要选择一个“无论世事如何变迁 , 我都不能被淘汰”的心态转行到了互联网 。 此后 , 随着个人经历的增加、思维的拓展以及对当下互联网公司招聘人才的需求的了解 , 深深觉得这个时代更需要“多相潜能者” , 在成为多相潜能者的路上 , 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不断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 。

多相潜能者的特点有哪些呢?

跨界整合能力:

对不同领域都有较深研究的人 ,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 , 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 在交叉领域有更多新奇的想法和创意 , 因此也会将两者结合地更完美 。

快速学习能力:

会利用手头的一切资源去学习、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 有些人可能最终没能继续做之前的工作 , 但是他的技能会在另一个领域转化 , 常常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 。

适应力:

多相潜能者可以扮演多重角色 , 根据客户需求去准确切换 。 而在21世纪 , 这个世界经济变化如此迅速又无法预知的时代 , 只有能快速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个体和组织才会存活下来 。

需要强调的是 ,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 我们要拥抱自己的天性 , 适合当专家那就在一个领域做精深;如果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 , 那就做一个多相潜能者 , 你的未来也会充满挑战和可能 。 6.不要在该读书的年纪挥霍青春

郝明义在《越读者》里面对中外学生各阶段读书的差距分析 , 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培养阅读习惯以及早点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 也从内心深处真正佩服那些企业家的思维高度和格局 , 庆幸自己培养了每天六点钟起床阅读一个半小时的习惯 。

自从我分享过转行的经历以后 , 有很多读者来咨询如何为转行做准备 , 大学时需不需要早点找实习 , 如何为毕业准备一份漂亮的履历等 。 我想说的是 , 不要在社团、学生会浪费时间 , 不要盲目找兼职找实习 , 在不耽误学业的同时 , 一定要多读书 , 读那些能提升自己格局和思维的书 。 最好先确定一个职业方向 , 然后构建出自己需要具备的知识体系 , 列出各个分支需要读的书 , 然后去读去思考去融会贯通 。 毕业时工作机会不缺 , 真正缺的是思维有深度、成体系、会独立思考的人 。 工作后要想再有大把的时间专心读书真的很难了 。

分享白岩松的一段关于读书的话共勉:人生就像围棋盘 , 而书就是棋子 , 读的书越多 , 棋子就越多 , 就越能连成势;人找书很难 , 但书找书很容易 , 越读书才越知道读什么书;当代年轻人棋盘上的棋子太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