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吴韦朋:聚焦在一个领域深耕3-5年

领域|吴韦朋:聚焦在一个领域深耕3-5年
文章图片
不知道你清不清楚,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
北大的一个副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统计,80年代,北大学生三成出自寒门,90年代,寒门比例开始逐渐下滑,千禧年代以后,寒门比例仅占一成多。
BBC有一个纪录片《人生七年》也刚好印证了这个问题,他们用49年跟踪了一群不同阶层的孩子,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穷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是富人,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
换句话说,你现在身处一个穷人家的环境,你大概率长大以后也会是一个穷人。
穷人之所以贫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态上出现了问题,穷人无法摆脱贫困的罪魁祸首就是稀缺心态。
稀缺心态,就是你越是稀缺什么,你就越在意什么。这是美国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莎菲尔共同提出的答案。
在穆来纳森看来,人们的视野会因为稀缺心态变得狭窄,形成管窥之见,即只能通过“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体,而无视管外的一切。
这种稀缺心态会严重干扰和影响到认知判断能力,从而导致一个人穷着越穷,最后就直接变傻了。
专栏作家李刚就曾经讲过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N年前,他老婆想买一个学区房,但他一算自己连首付都不够,只好劝他老婆晚点攒钱够了再说。
但胳膊没能拧过大腿,他老婆东挪西借硬是把首付给解决了,结果2年后房价就翻番,这让李刚开心得不行,幸好当时他老婆有眼力把它拿下了。
通过这件事,李刚自己分析,关于理财方面他远在老婆之上,他有几十年的投资经验,再复杂的金融工具,他都了若指掌,可是他老婆连买个银行理财产品都要问保不保本。
从而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李刚从一开始就陷入到了穷人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他考虑的是钱够不够量入为出,而不是考虑这是一个必须且合理的目标,眼力高下立判。
这就是穷人和富人思维的区别,所有的穷人都会以量入为出为原则,而富人则根据目标导向化解问题为准则。
这就演化出一个现实生活的根本问题,你越是穷的时候,越是不能太在乎钱。如果你一开始掉进钱眼里去,很多事情及规划就根本无从谈起。
如何破解这种穷人思维呢?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差的不是经济舱和头等舱之间的钱,而是思维决定了你在什么样的阶层。
给人金钱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思维是上策。
下策是给完鱼终究会吃完,中策是给了钓鱼的能力还能钓更多鱼吃,上策是运用智慧成为一个行业的老大,自己随时可以拥有鱼还能让大家吃不完鱼。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一项很强的能力或者思维,那么这一生都会注定在任何领域上碌碌无为,一事难成。
【 领域|吴韦朋:聚焦在一个领域深耕3-5年】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人,那些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但凡没有一技之长或者生存智慧的人,几乎过着穷苦的生活,而那些拥有绝活和智慧的人,完全过着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
因此,就算是寒门也好,或者当下穷困潦倒也好,如果你想破解眼下的困境,你需要在这两方面攻克。
第一是,聚焦在一个领域深耕3-5年。
掌握一种能力,需要时间,成为一个专家或学会一个绝活,则需要不断聚焦深耕在一个领域3到5年。
熬成了,你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自然能成事,穷自然会变富!
第二是,学会顶级高手的思维模式。
能力是中策,上策是思维和智慧,智慧从思维模式提炼而来,你想拥有至上的智慧,就需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思维模式。
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向顶尖高手学习他们的顶级智慧,判断是不是高手的基本标准就是,没有丰富的实战和人生阅历的所谓“高手”就无需向其取经。
并且真正的高手,是被你吸引而来的,而不是你亲自去找,因为自古英雄所见略同,只有你的能力和思维以及频率达到了一定的层次,自然就能同频相吸。
所以,想要做吸引高手,甚至吸引众多的高手,你就需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拥有某一个领域的绝活之后,高手自然就能被你所吸引。
绝大多数人做好第一步就可以了,这是最快的致富法则,第二步完全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断跃升吸引而来,因此,先扎实做好第一步。
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其结果完全是大相径庭。
但是,所有的人、事、物都没有是非、对错、好坏,当你能够运用智慧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就不会被表象所迷惑,直接透过现象看到一切本质。
然后,找到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你就可以轻松运筹帷幄,让世界一切皆能为你所用,这就是高手所拥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