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花旦徐子珊退出娱乐圈,只为找回“自我”?

01

12月24日圣诞前夜 , TVB花旦徐子珊宣布退出娱乐圈 。

她坦言过去多年都是为“形象”而活 , 却失去了自我 , 所以决定40岁送自己一份勇气 , 移居欧洲生活兼学习进修 , 借此寻找真正的自己 。

TVB花旦徐子珊退出娱乐圈,只为找回“自我”?

----TVB花旦徐子珊退出娱乐圈 , 只为找回“自我”?//----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网上很多人说 , 这位实力派演员退圈 , 真的好可惜 。

不过 , 听了太多“你一离开 , 大家就想念你”的话 , 还是直接送上祝福更实际些 。

可是 , 哪有那么多无缘无故的放弃和离开呢?

毕竟徐子珊出道15年 , 从当初被群嘲说长得不适合这个圈子 , 到好不容易拍了一些不错的作品 , 拿了一些奖项 。

再到这两年 , 忽而重返校园 , 修读心理学硕士及珠宝设计课程 。

如今正式宣布息影做回普通人 。 这经营多年的演艺事业 , 说停就停了?

至于原因 , 除了她讲的为维持“形象”而疲惫之外 , 还提到自己性格缺陷令人际关系有障碍 , 为移居欧洲还准备卖车、卖豪宅 。

想必事业压力、人际压力以及经济压力或许都是退圈的“推力”吧 。

TVB花旦徐子珊退出娱乐圈,只为找回“自我”?

----TVB花旦徐子珊退出娱乐圈 , 只为找回“自我”?//----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02

徐子珊出生于中国香港 , 从小喜欢舞蹈 , 4岁开始学跳芭蕾舞 , 11岁时伤了右脚踝被迫放弃芭蕾舞 。 14岁转跳Hip Hop和Jazz 。

在香港读完小学后 , 她就去国外读书了 , 后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日语系 。

2004年8月 , 25岁的徐子珊回香港参选了“2004香港小姐”比赛 , 并获得该年度香港小姐竞选的冠军 。

TVB花旦徐子珊退出娱乐圈,只为找回“自我”?

----TVB花旦徐子珊退出娱乐圈 , 只为找回“自我”?//----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随后 , 顶着港姐的头衔 , 徐子珊签约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 , 算是正式出道了 。

起初几年和谢天华合作了《奇幻潮之我爱你》、参演汪明荃、胡杏儿主演的《识法代言人》 , 以及和林峰合作了《女人唔易做》等电视剧 , 不过都是些小角色 。

2007年 , 徐子珊参演了银河映像的电影《跟踪》 , 在里面饰演警队小菜鸟何家宝 。 这部电影让她获得了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奖 。

TVB花旦徐子珊退出娱乐圈,只为找回“自我”?

----TVB花旦徐子珊退出娱乐圈 , 只为找回“自我”?//----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电视剧方面 , 徐子珊凭借《溏心风暴》入围过“2008万千星辉颁奖典礼”最佳女配角 。

2012年又凭借电视剧《雷霆扫毒》获得“2012万千星辉颁奖典礼”之“我最喜欢的电视女角色”奖 。

2014年主演电视剧《再战明天》 , 之后的拍片也是越来越少了 , 显然这些成绩与她的期待相去甚远 。

而如今香港娱乐圈大行业都不景气 , 其他同公司的演员大多跑来内地“谋生” 。

或许对于40岁的徐子珊来说 , 回头看 , 积累得还不够满意 , 往前看 , 看不到前途 。 命运的风帆决定改航 。

作为局外人 , 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艺人光鲜的一面 , 过程的艰辛和内心的取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 。

其实一个人不管是到了某个年龄 , 还是到了某个阶段 , 即便是年底 , 也会有很多人面临重新做取舍选择 。

要不要坚持一份工作?要不要坚持留在某个地方?要不要坚持和不喜欢人继续下去?要不要坚持某个考试?......

取舍就是你想要得到某样东西 , 同时需要放弃另一样东西 , 取舍之间也体现一种智慧和领悟 。

尽管我们更喜欢用“坚持”去鼓励他人或自己 , 但错误的坚持不如有选择的放弃 。

03

必要的放弃 , 好过不合适的坚持

人们总喜欢把放弃等同于失败 。 因此 , 一提到放弃往往意味着“损失”和无尽的心理煎熬 。

仔细分析 , 之所以不愿放弃 , 主要有3种原因:

1、被沉没成本拖累 。

行为经济学中 , 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 。 是说你明明知道再投入 , 这件事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 但你还是忍不住想继续投入 。

一方面不愿面对损失的痛苦 , 另一方面还维持着某种种幻想——万一事情会好转呢?

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

2、不愿面对新的开始 。

这一点 , 较多发生在恋爱中的男女身上 。

一对不合适的情侣 , 互相折磨了好几年了 , 仍不愿分手 。

忽然分手 , 这意味着不但以前的一切感情白费 , 还意味着要一个人面对生活 。

一边是令人熟悉的糟糕 , 一边是对未知的恐惧 , 不少人会依照惯性 , 留在旧的“舒适区” 。

3、担心被人嘲笑 。

对于“改变” , 感到不适应的 , 除了本人以外 , 还有你周围的环境 , 亲人、朋友 。

大部分人面对改变 , 内心缺乏坚定信念 。 此时 , 若身边人再来表达遗憾或不支持时 , 压力陡增 , 令人招架不住 。

倘若再怀念一下以往的“好处” , 瞬间“前功尽弃” 。
想必 , 徐子珊离开香港 , 去到欧洲 , 也是想一切重新开始吧 。

对于“必须的放弃” , 不妨借鉴一下杨振宁先生的决策方法:

杨振宁青年时 , 曾梦想成为一名实验物理学家 。 1945年 , 他进入芝加哥大学 , 开始了物理实验室工作 。

可是 , 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 , 工作了20个月 , 实验室里常常发生爆炸 。

杨振宁说“我笨手笨脚的 , 实验室里的同学都笑我 。 实验室流传着一句:‘哪里有杨振宁 , 哪里就有爆炸 。 ’的笑话梗 。 ”

杨振宁整整考虑了一个星期 , 他不得不承认 , 自己动手能力确实不强 。

最终 , 杨振宁放弃了自己并不擅长的实验物理 , 转向理论物理学的研究 。

1957年10月 , 他和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物理史上 。

杨振宁对此总结到: “一方面要问你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东西 , 真正的能力在哪个地方?

另一方面要问你自己 , 这个方向是不是可以做到 。 你要知道你的优点是什么 , 缺点是什么 。

选择热点方向固然重要 , 可更重要的是掌握住你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 相较之下 , 我会把热点放在第三位 。 ”

04

简单总结一下 , 面对取舍的选择 , 不妨先问自己以下3个问题:

1、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东西 , 真正的能力在哪个地方?

1998年 , 著名作家毕淑敏成了心理学研究生 。

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 , 到了2003年7月 , 离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 但她思之再三 , 最终决定放弃 。

她对此解释:“因为我不能去考外语、写论文 。 我担心一个几十万字的心理学博士论文写下来 , 我可能就不会写小说了 。

因为风格不一样 , 思维的训练也不一样 。 考外语 , 是一个死功夫 。

我想 , 生命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人来说是那么宝贵 , 不值得拿出半年时间专门去念外语 , 去应对考试 。 ”

毕淑敏放弃了争取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 , 直接开设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 。

她认为 , 这才是自己极有兴趣探索和愿意去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

所以不妨问问自己 , 你放弃的是目标还是某种方法?所有达成目标的途径都是可选项 。

2、问你自己 , 这个方向是不是可以做到?

这一点 , 在于对自己的能力圈的了解 。

方向没错 , 剩下的便是不断拓展自己能力圈 , 逐渐靠近目标 。

3、要知道你的优点是什么 , 缺点是什么?

通常我们给别人提意见时比较轻松 。

所以不妨多问几个熟悉你的人 , 但不是问对方你该怎么选 , 而要问 , 在他们眼里你的特点是什么?

再从外部视角 , 来审视自己的问题 , 来决定是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坚持 。

毕竟 , 如果方向错了 , 停下来就是前进 。 还有 , 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 什么时候都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