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

B.F.斯金纳(1904年~1990年)是影响深远、极负盛名的心理学家 , 他一生硕果累累 。 我们将对他的一项研究进行讨论 。 然而 , 该选择哪项研究来代表他的工作却是个难题 , 用短短的一篇文章来呈现斯金纳对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贡献是远远不够的 。 毕竟 , 斯金纳被誉为激进行为主义之父 , 是著名的(或声名狼藉的)“斯金纳箱”的发明者 , 他还出版了20多本著作 , 发表了数百篇科学论文 。 我们将要探讨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鸽子的迷信行为》 , 之所以从他众多著作中选出这篇题目听起来很幽默的文章 , 是因为通过这个有趣的例子 , 不仅使我们清楚地认识斯金纳的基本理论 , 了解他研究行为的方式和方法 , 而且还提供了斯金纳对我们所熟知的“迷信”现象的解释 。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斯金纳被称为激进行为主义者 , 因为他认为所有行为 , 包括公开的(或外部的)行为以及隐秘的(或内部的)行为(例如感情和思想) , 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从诱发行为的情境与直接的行为结果同的联系中习得的 , 并且受这种关系所控制 。 尽管斯金纳认为隐秘的行为很难研究 , 但他也承认对这些行为我们都有自己的主观体验 。 然而 , 他并不把诸如思想和情绪等内部事件看成是产生行为的原因 , 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正是斯金纳想要解释的内容(对”激进的行为主义”的详细解释见Schneider & Morris,1987) 。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简而言之 , 斯金纳的理论就是 , 在某一特定的情况下 , 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会伴随着某种结果 , 比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 , 这些结果使得你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 , 很可能会重复这一行为 。 这些结果被称为“强化物” 。 如果你的行为伴随着另一种结果 , 比如疼痛或尴尬 , 那么今后在相似的情况下 , 你很少会再重复这一行为 , 这些结果被称为“惩罚” 。 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被分别称为“强化”和“惩罚”(Edward K. Morris的个人通信 , 1987年9月) 。 在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 , “强化”和“惩罚”是两个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 这一过程图示如下: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通过这一概念 , 斯金纳也能解释习得的行为是怎样消退或彻底消失的 。 一种行为被强化后 , 强化物若不再出现 , 那么这一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将慢慢减弱直到完全消失 , 这种抑制过程被称作“消退” 。

这些内容对你来讲 , 其实并不生疏 。 我们常用这种程序来训练宠物 。 你让狗坐下 , 它坐下了 , 你便奖励它一块美食 。 一段时间后 , 当你让狗坐下时、即使不及时给予食物奖赏 , 它也会坐下 。 这里你运用了操作性条反射的原理 。 这是一种对所有动物都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 甚至可以让老狗学新技能 , 当然也包括猫!如果你想要宠物不再做某种动作 , 你要做的事就是把强化物都走 , 随后这一行为便将停止 。 例如 , 如果你的狗蹲在餐桌旁乞食 , 这必然有原因(不管你怎么想 , 狗并不是生来就会在桌边乞食的) 。 这一行为是你通过奖赏的强化 , 让狗形成的条件反射 。 如果你想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 , 就必须完全停止强化 。 最后 , 狗会停止乞食 。 顺便说一句 , 在消退期间 , 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偶尔偷偷地给乞食的狗一些食物 , 消退行为将永远不会发生 , 但是狗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接近这位家庭成员 。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除有关学习的这些基本知识以外 , 斯金纳还认为人类的所有活动也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产生并维持 。 只不过对于人类而言 , 识别行为及结果并不太容易 。 斯金纳的著名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被其他人(如认知心理学家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是由我们高度进化的意识或智力所致 , 这只是由于心理学家没能找到引发这一行为并使之维持的强化物 。 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相当极端的观点 , 那么别忘了斯金纳的观点被称为“激进的行为主义” , 这种观点一直饱受争议 。

虽然经常遭到质疑 , 但斯金纳始终用实验支持自己的观点 。 他认为某些看似是人类独有的行为 , 也可以被像鸽子或老鼠这样的低等生物学会 。 例如 , 人们会认为迷信行为是人类所独有的 , 理由是迷信需要认知活动(即思考、辨别和推理)的参与 。 迷信是一种信仰 , 而我们通常认为信仰并不属于动物 。 但斯金纳提出 , 在本质上迷信行为与其他任何一种行为 , 很容易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来解释 。 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观点 。


理论假设

回想一下你的迷信行为 , 你是否曾轻敲木头以求好运 , 忌讳从梯子下走过 , 忌讳踩到裂缝 , 携带一枚幸运硬币或其他护身符 , 在棋盘游戏中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掷骰子 , 因为算了命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 , 尽管一些人不想承认 , 但在某些时候每个人都会因为迷信做过某种事情 。 斯金纳说 , 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相信或揣测在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性的结果之同存在联系 , 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 。 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如用某种方式摇骰子)被偶然地强化过(如掷出一个好点数)一次、两次或几次 。 斯金纳称它为非关联性强化(noncontigent) , 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 , 但你却相信这种因果联系确实存在 。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些人类特有的行为 , ”斯金纳说 , “那么我将给你一只迷信的鸽子 。 ”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方法

为了使读者理解斯金纳在这个实验中使用的方法 , 有必要对“斯金纳箱”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 斯金纳箱(斯金纳称它为条件反射箱)背后的原理其实相当简单 。 它由一只空的笼子或箱子组成 , 里边只有一个用来放食物的碟子或托盘 。 研究者可以用它来控制动物何时得到强化 , 如一些粒状食物 。 早期的斯金纳箱中还包括一根控制杆 , 如果按下控制杆 , 食物就会自动出现 。 如果把一只老鼠(斯金纳最早的研究中使用老鼠)放在这样的箱子里 , 老鼠会通过尝试错误和强化最终学会用按控制杆来获得食物 。 另一方面 , 如果需要的话 , 实验者可以通过控制食物分配器来强化某种特定的行为 。 后来 , 斯金纳和其他研究者发现鸽子也是条件反射实验中的理想被试 , 于是操作箱内设计了啄击盘子来取代控制压杆 。

在本研究中 , 斯金纳使用了这样的操作箱 , 但是做了一个重要的改变 。 为了研究迷信行为 , 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落下食丸 , 不管动物当时在做什么 。 我们可以看到这便产生了非关联性强化 。 换言之 , 不管动物做了什么 , 每隔15台它将得到一份奖赏 。

研究中的被试是8只鸽子 。 连续几天对这些鸽子喂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 , 以便让它们在测试时处于饥饿状态 , 由此增强其寻找食物的动机(这增加了强化的效果) 。 让每只鸽子每天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 , 对其行为不作任何限制 。 在这期间 , 每隔15秒强化自动出现 。 几天后 , 两个独立的观测者记录了鸽子在箱中的行为 。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结果

斯金纳在报告中写道:

8只鸽子中有6只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应 , 两名观察者得到了完全一致的记录 。 一只鸽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 , 在两次强化之间转二到三圈;另一只反复将头伸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第三只显现出一种上举反应 , 好像把头放在了一根看不见的杆下面并反复抬起它 。 还有两只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 , 它们头部前伸 , 从右边快速地摆动到左边 , 接着再慢慢地退回 , 它们的身子也顺势移动 , 动作幅度过大时还会踉跄几步 。 还有一只鸽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击或轻触的条件反应 , 动作直冲地面但并不触及地面 。

这些行为在建立条件反射前未曾观测到 。 实际上 , 新行为与食物的出现毫无关系 。 然而 , 这些鸽子表现得好像某种特定的行为会产生食物 , 也就是说 , 它们变得迷信了 。 接下来 , 斯金纳想知道如果两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被拉长 , 又会发生什么 。 他用了一只摇头的鸽子 , 然后把两次投放食丸间的间隔慢慢增加到1分钟 。 这时 , 鸽子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 , 直到最后在两次强化间的一分钟内 , 这只鸽子像在表演一种舞蹈(好像一种“鸽子用餐舞”) 。

最后是消除鸽子的这种新行为 。 这意味着在测试箱中的强化不再继续 。 这时 , 迷信行为逐渐消退 , 直到完全消失 。 然而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只“跳舞”的鸽子在完全消退前的反应次数超过了10000次!


讨论

在本研究中 , 斯金纳得到了6只迷信的鸽子 。 然而 , 他对这一成果的解释却极为仔细和谨慎:“这一实验可以说证明了一种迷信 。 鸽子表现得好像其行为和食物同存在因果联系 , 虽然这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 。 ”

下一步是要将这些结果应用于人类 。 你可能想到了人类行为中的类似情况 , 斯金纳也同样想到了 。 他写道:“打保龄球的人扔出球去 , 球沿着球道滚动 , 但他还在弯曲着胳膊和转动肩膀 , 似乎可以用此来控制球 。 ”从理性角度来讲 , 这些动作并不能真正对从球道滚到中途的保龄球起作用 。 但是由于过去建立的条件反射 , 你相信这些动作是有作用的 。 实际上 , 球投出去之后 , 无论它会滚到哪儿 , 跟你的行为已经没有关系 。 正如斯金纳所说:“掷球者的行为对球并没有影响 , 但球的运动对掷球者却有反作用 。 ”换言之 , 有时候球可能碰巧沿着掷球者身体移动的方向运动 , 球的运动及其全击中或丝毫未击中的结果偶然强化了掷球者弯曲或转动的行为 , 并使这种迷信得以保持 。 这与斯金纳的鸽子有区别吗?确实没有 。

迷信难以消退的原因可以从那只在行为消除前跳了10000多次舞的鸽子中找到 。 当某种行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中只是偶然地被强化一次(称为部分强化) , 它就变得非常难以消除 。 这是因为人们的期望值很高 , 期望迷信行为可以产生强化的结果 。 设想一下 , 如果这种联系每次都出现 , 然后突然消失 , 那么行为就会很快停止 。 然而 , 在现实生活中 , 意外强化的事件通常是非常偶然地发生的 , 因此迷信行为常常会持续一生 。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批评和后续研究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研究总会引起广泛且激烈的争论 。 其他有关人类行为的主要流派主张 , 以及严格的行为主义观点不能解释人类的很多基本心理过程 。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 因与斯金纳的论战而出名 , 他将人们对行为主义的批评总结如下:

在内心世界中 , 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研究那些对于行为主义者而言毫无意义的内客 , 如意向、目标、价值、抉择、自我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以及个人建构自我世界的结构基础……个体的整个现象世界及其意义的联结体 。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方面是向严格的行为主义者敞开的 , 但以上这些因素对人类行为有重要意义 , 这似乎是肯定的 。 (罗杰斯 , 1964)

行为主义者会反驳说 , 所有这些人类特性都可以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 。 问题的关健是 , 对构成这些特性的行为和结果作出适当的解释(参见斯金纳 , 1974 , 对这些问题的全面讨论) 。

然而 , 单就迷信这个问题而言 , 出现的争议却很少 , 并且由此形成的学习过程理论也获得了相当广泛的认可 。 由布鲁纳和列维斯基(Bruner & Revuski,1961)设计的一个实验证明了人类是多么容易形成迷信行为 。 4名高中学生 , 每人坐在4个电报机按键前 。 他们被告知 , 每当按到正确的健时 , 都会出现铃声并闪烁红灯 , 同时他们将得到5美分(相当于现在的50美分) 。 正确的反应是3号健 。 然而就像在斯金纳的实验中一样 , 只有在10秒的延迟间隔后 , 3号键产生的强化物才会出现 。 在这10秒内 , 学生会尝试各种组合的按键 。 接着 , 在延迟后的某一时刻 , 他们会得到强化物 。 对所有的学生来说 , 结果都是相同的一段时间后 , 他们都各自形成了一套按键顺序 , 并在每次强化之间一遍一遍重复(如1,2,4,3,1,2,4,3) 。 其实 , 按下3号健才是唯一被强化的行为 , 而其他的按键序列完全是迷信 。 他们不仅迷信地行动 , 而且所有学生都相信按其他键是“建立”强化地所必需的 , 只是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迷信行为 。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近期应用

斯金纳是心理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 他在很多方面依旧对科研领域产生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 他于1948年发表的关于迷信行为的文章每年都会被无数的研究所引用 。 例如 , 有一项研究比较了两种强化类型在迷信形成中的作用(Aeschleman, Rosen , & Williams, 2003) 。 行为的后果是得到一些你想要的东西(例如金钱、食物或赞扬) , 属于正强化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掉你不喜欢的事物来进行奖赏(例如可以不做家庭作业或避免疼痛) 。 该研究发现 , 更高水平的迷信行为(对非偶然事件的有意控制)是在负强化下的条件下形成的 , 而非正强化下产生的 。 用作者的话来说 , 就是“这些结果……显示 , 相对于正强化 , 负强化对迷信行为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一个更有利的条件” 。 换句话说 。 你更可能采取迷信策略去防止坏结果的发生 , 而非创造好的结果 。

另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也引用了斯金纳1948年的研究(Sagvolden et al. , 1998) , 这篇文章考察了强化对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ADHD)的作用 。 研究者请患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的男孩和没有患这种病的男孩共同参与一项活动 , 在游戏中 , 他们可以获得硬币或小玩具作为奖励 。 虽然强化固定为每30秒出现一次(非关联性强化) , 但所有男孩都产生了自认为与奖励有关的迷信行为 。 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 , 强化不再出现 。 研究者希望以此减少和停止各种条件反射行为(即消退) 。 这种结果在没有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的男孩身上确实出现了 , 但对于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男孩来说 , 经过一个短暂的停顿后 , 他们却变得更加活跃 , 并且开始以一种突发冲动的方式作出反应 , 好像强化又再次出现了 。 作者指出 , 这种过度活跃和冲动意味着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男孩与对照组男孩相比 。 应对强化延迟的能力明显不足 。 这些研究结果对我们深入认识和有效治疗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是非常重要的 。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结论

迷信无处不在 。 你可能就有一些 , 而且你也一定认识其他有迷信行为的人 。 有些迷信是文化的一部分 , 它们产生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 你可能会发现大部分高层建筑没有第13层 。 其实 , 事实并不是那样 。 很显然第13层一定存在 , 但没有任何一层楼叫“13”层 。 这并不是因为建筑师和建造者是一群极端迷信的人 , 而是由于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 要租出或卖掉13层的房子十分困难 。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人对2美元纸币十分迷信 , 致使财政部发行的2美元纸币比其他任何面值的都少(不到1%)!

迷信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不健康的吗?绝大部分心理学家相信 , 尽管从定义上讲 , 迷信行为并不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 , 但它们还是有积极的功能的 。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 , 迷信行为经常能产生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 。 有趣的是 , 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 。 有时候 。 由迷信行为带来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人们的焦虑 , 增强其信心和勇气 , 进而提高成绩 。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 如无意间侵犯了你的权益 , 烦请联系删除 , 谢谢

心理学:好运气是怎么来的?13为什么不吉利?激进行为下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