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 , 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孔子曾说:(人于)三十而立 。 “立”什么?立做人之本:行事有礼、言行得当 。

在“立”的问题上 , 北宋张载也留下了四句广为流传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后人称之为“横渠四句” 。 这个“立” , 立的是什么?是为人有“心” , 怀揣博爱之心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做人有“心” , 善思考 , 存善念 , 而后知天命 , 顺天意;是为人有“德” , 弘正道 , 扬“绝学” , 造福万世之子孙;是做人有“志” , 思安危、体民情、开万世之太平 。

如果说孔子宣扬的“立”太过狭隘 , 仅是对个人的行为做出了规范 。 那么 , 张载的“立”又太过高远 , 在这个功利的年代 , 又显得有些强人所难 。 就此而言 , 新新时代的我们 , 又该怎么做呢?在而立之年 , 我们又该“立”什么?

接下来我们聊聊到了某个岁数之后 , 为什么一定要远离“三分情” 。 愿您在阅览之后 , 能找到心中想要的答案!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 , 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于爱情而言:

到了某个年纪 , 曾经我们所憧憬的爱情 , 在柴米油盐中渐渐被“淡忘” , 在一件又一件生活琐事面前 , 也渐渐被“遗忘” 。 但生命最有意思之处 , 远不仅如此:它往往总是教会了我们屈服 , 却又从不会抑制我们的思想 。 而内心深处越是宁静 , 便越是压抑 , 其爆发的威力便也越大 。

奥地利心理学家 ,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中这样说写道:某些心理机能在意识领域内是找不到的 。 通常 , 在一个人的无意识中 , 我们可以探索并发现他内在的行为模式 , 而在他的意识里 , 我们看到的 , 可能就是与他行为模式相反的东西 。 换句话说就是:往往看似对你越好的人 , 其心底可能越恨你;往往看似非常顾家的男人 , 其内心深处可能就越渴望其他异性的温暖 。 而且 , 当事人往往并不自知 , 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 。 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也是极其危险的 。

1920年 , 留学英国的徐志摩慕名拜访林长民 , 在其家中无意间看见了林徽因 , 体内荷尔蒙迅速分泌 。 自此 , 一段婚外恋就此诞生了 。 那时 , 林徽因16岁 , 徐志摩24岁 , 且已有家室 。

相识之后 , 徐志摩三天两头便往林家跑 , 此时的林徽因年纪尚小 , 且常年背井离乡(英国) , 父亲时常 “出差”在外 。 这时的林徽因 , 正值孤独 , 正是迷茫之期 , 正需要一个人的温暖和抚慰 , 正渴望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 徐志摩的出现 , 正好填补了她生命中的空白 。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 , 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林徽因身上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徐志摩 , 而后徐志摩表白了:和你在一起时 , 我的脑子里全是诗句 , 我以后要做一个诗人 , 这一生只为你写诗 。 他断然忘了自己是已有家室的男人 , 而她不过是将他视作一个暂时的依靠 。

一次 , 林徽因给徐志摩发了电报 , 说自己很孤独 。 徐志摩大喜 , 当即便放下手头的事匆匆回了电报 。 但他却不知道 , 其实林徽因给许多男人也发了同样的电报 。 这件事在网上曾一度上了热搜 , 被誉为“最早的消息群发” 。 可见 , 徐志摩确确实实只是林徽因的一个“备胎”之一 。 而他却依旧爱得深沉 。

因为林徽因 , 或者说因为林徽因的出现 , 又或者说因为徐志摩的“寂寞” , 最后他不顾身边任何一个人的劝解 , 与原配张幼仪离婚了 , 还写下了那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我将在茫茫人海中 , 寻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 得知 , 我幸 , 失之 , 我命 , 如此而已” 。 这样的诗句 , 在徐志摩的笔下层出不穷 。 而他的行为(婚外恋) , 不止当时 , 哪怕就是现在 , 依然不被许多人认可 。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 , 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张幼仪是一个传统的女人 , 贤惠、温柔 , 对徐家的长辈特别孝敬 , 把家里打理得也是井井有条 。 但徐志摩自从认识林徽因之后 , 便对其不闻不问 , 甚至叫她将腹中的孩子打掉 。 张幼仪本就是个明事理的聪慧女子 。 她知道 , 徐志摩的心已经不在她身上了 。 深夜 , 她的眼角默默的流下了泪 。

再后来 , 林徽因不告而辞的结婚了 , 新郎不是他(徐志摩) 。 而他也娶了京城名媛陆小曼 。 十年后 , 他在赶去见林徽因的路上 , 飞机失事 。 一位天才 , 就此陨落 , 享年34岁 。

这是我们看得到结局的“婚外恋” , 生活中 , 看不到结局的 , 数不胜数 。 这位伟大的诗人、散文家(徐志摩) , 曾不止一次被他的表哥(金庸)以渣男的形象写入小说 。 一个常常被人夸赞天才的知识分子 , 尚且如此 , 又何况我们普通人?

正因为我们是普通人 , 便更不应该追求他一样的浪漫 。 他的身边多是权贵、富商与其为友 , 而他自身也是才华横溢 。 固然悲惨 , 但若不是飞机出事 , 想必他依然能安然于世 。 我们许多人就不同了 , 在这个功利的年代 , 离婚很有可能就意味着孤立无援 。 没有老板会因为你心情不好便允许你可以带薪休假 , 也没有朋友会因为你离婚而愿意长期资助你的生活 , 更没有异性会因为你的离婚而对你爱之入骨:因为有过先例 , 纵使再爱 , 对方也怕你重蹈覆辙将其抛弃 。

这是个自由、热情的时代 , 但同时也是个冷漠、无情的年代 。 虎落平阳被犬欺 , 绝不是虚张声势 。

不论是喜欢你的 , 还是你喜欢的 。 到了某个年纪 , 请一定要懂得孰轻孰重 。 若爱 , 请深爱 , 请好好对待 。 固然“无意识”会左右你的情感 , 让你对别的异性心生冲动 , 但一定要言行一致、谨言慎行 , 继续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 别被无意识的冲动左右 。 婚外恋与离婚 , 很可能也意味着万劫不复!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 , 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于友情而言:

“无效社交”这个词随着信息的发展与传播 , 近几年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中 。 但我想 , 许多人仅仅只是看入了眼中、听进了耳中 , 而未真正的放在心上 。 许多人始终相信“人脉说” , 相信 , 只要自己认识足够多的人、自己的朋友足够多 , 就一定能在需要帮助时 , 得到帮助 。

抿心自问一下 , 这些年我们遇见困难的时候 , 真的有多少次得到了帮助 , 又有多少人伸出了援手?每一次 , 都是一个人自己挺了过来 。 著名作家韩寒说道:成年人的崩溃 , 是从借钱开始的 。 随着年岁渐长 , 相信许多人也体验过了这样的‘崩溃’ 。

什么是人脉?能帮助你的 , 愿意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的 , 能为你所用的 , 这才是人脉 。 其他的一切“朋友” , 不过只是“点头之交”、“酒肉朋友”罢了 。 与这样的人在一起 , 不论是见面点头 , 还是虚情假意的问候 , 抑或是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 , 喝酒吃肉、互相吹捧 , 不过都是浪费时间 。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 往往就是掌握时间的一种能力 。

大部分人并不是生来聪慧 , 也不是生来就是愚蠢的 。 往往是:有的人在与朋友喝酒吃肉、互相吹捧时 , 有的人却在修习技能、修炼自身 。 正如鲁迅说的一样:哪里有什么天才 , 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工作罢了 。

朋友在精 , 不在多 。 与其羡慕别人前进迅速 , 不如就从此刻起 , 停止原地踏步吧?把金钱和时间花在提升自己上 , 把思想和精力用在与爱人孩子好好相处上:少一些无效的社交 , 少一些人情琐事 。 此生不长 , 若得三五知己 , 已然足矣!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 , 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于亲情而言: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穷在闹市无人问 , 富在深山有远亲 。 贫穷还是富有 , 往往决定了许多亲戚对你是冷漠还是热情 。

对于那些瞧不起、看不起自己的人 , 不如就随他去吧 , 也不用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去讨好了 。 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和感情在对方身上 。 若是真的觉得对方很重要 , 那就“富”起来 , 对方自然会来巴结你 。

或许 , 最令人崩溃的并不是一个亲戚的冷漠 , 而是一个亲戚的热情 。 在此 , 我想说:即使亲人是为你好 , 不论是在爱情还是工作上 , 本着为你好的原则 , 对方都给你提了许多建议和意见 , 你也大可不必犹豫纠结 。 看一看他们的现状 , 再想一想自己的理想:

若你愿意“活成”他们如今的模样 , 那你大可以按照他们为你安排的路 , 接着走下去 。 若是心中不认可他们的想法 , 也不想“活成”他们的模样 , 那就坚守自己的本心 , 走自己想走的路 。 只是 , 不论成功抑或失败 , 别抱怨 。 自己选的路 , 哭着 , 也要走完 。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

----为什么说“到了某个岁数 , 一定要远离三份情?”看看心理学怎么说//----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以上 , 就是到了某个年纪之后 , 三份需要远离的情:“婚外情”、“无效的友情”、“冷漠或无知的亲情” 。

人们常说:三十而立 , 四十不惑 。 我认为:不论是三十还是四十 , 都只不过是一个“时间的代词”罢了 。 古时不比现代 , 在这个我们掌握着最新科技 , 自由汲取着大量文化的新时代 , 许多人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严重不符 。

相信 , 智慧如你我 。 一定也早早就进入了“而立”之年 , 或者也达到了“不惑”的境界 。 自问以下:处于这样心理年龄中的自己 , 在生活中 , 是否也切实做到了远离以上三分“无用”的情?最后 , 愿您早日实现心中的理想 ,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 , 早日达到自己心中的所想!

主笔:叶本吴心 参考著作:《论语》、《林徽因传》、《理解人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