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新闻网」连发三款新品 纵目科技解决最后一公里停车难题

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一种延伸 , 自动泊车被越来越多的主机厂、科技公司视为一种可以提升用户体验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 , 从法律法规来看 , 这也是一条较为现实的自动驾驶商业化道路 。

12月13日以“智慧城市新亮点 , 智能泊车新高度”为主题的第一届智能泊车生态圈论坛暨2019纵目科技新产品发布会就在厦门成功举办 。 会上 , 纵目科技发布了新一代的智能传感器SDR1毫米波雷达、新一代L3级别Drop’nGo平台和第二代自主泊车系统 。

「中国汽车新闻网」连发三款新品 纵目科技解决最后一公里停车难题

「中国汽车新闻网」连发三款新品 纵目科技解决最后一公里停车难题//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作为最早一批ADAS初创公司 , 纵目科技自2013年成立以来 , 就始终致力于成为自动驾驶的技术引领者 , 并拿到了多个车企的商业化订单 。 去年12月 , 纵目科技收到了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定点通知书 , 将会在中国一汽红旗品牌2020年的量产车型上 , 部署低速自动驾驶L4级别产品–自主代客泊车系统 。

而这在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CEO、创始人唐锐看来 , 这是基于在环视以及自动泊车方案应用方面的经验 。 据“中国汽车新闻网”了解 , 纵目科技与国内几乎所有一线主机厂都有合作 , 包括吉利 , 一汽 , 北汽 , 长安 , 东风 , 上汽 , 长城 , 广汽、福特等 。

「中国汽车新闻网」连发三款新品 纵目科技解决最后一公里停车难题

「中国汽车新闻网」连发三款新品 纵目科技解决最后一公里停车难题//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发布会后 , 唐锐在接受“中国汽车新闻网”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一直在推动从整个的汽车产业怎么通过技术进步 , 然后提高车端的智能 。 ”

直击最后一公里停车难题

作为自动驾驶的“开路先锋” , 自主泊车在现阶段真的可以实现落地吗?

从目前来看 , 智能停车主要分自动泊车和自主泊车 。 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 , 自主泊车无论是在生活场景中实现的方式、过程以及技术难度上都要比自主泊车更加复杂 。

据“中国汽车新闻网”了解 , 自动泊车是利用车辆周身搭载的传感器 , 测量车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 通过数据分析和操作控制 , 实现无人操作或便捷式操作停车入位 。

而自主泊车 , 则需要汽车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自动行驶并完成泊车 。 这不仅需要更多的传感器、更复杂的感知、定位、规划等技术 , 甚至在一些解决方案中 , 还需要车联网、停车场标准化建设以及数据的协同和互通 。

在唐锐看来 , 把人彻底解放出来取决于技术能不能做很好 , 定位精度能不能做的足够高 , 感知力量是不是能做到非常可靠 。

「中国汽车新闻网」连发三款新品 纵目科技解决最后一公里停车难题

「中国汽车新闻网」连发三款新品 纵目科技解决最后一公里停车难题//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为了支持可靠性、安全冗余性更高的自主泊车产品的量产 , 纵目科技自主储备研发了毫米波雷达 , 同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传统传感器形成融合感知解决方案 , 极大地提升了“智能泊车系统”功能的完成度 。

唐锐坦言 , 现阶段市场中存在一些不成熟的产品 , 为了规避风险 , 精准度只有50米 , 这就导致了定位就不可控 。 “但是我们现在的技术 , 基于雷达跟识别融合之后的高精度定位的技术 , 可以始终保持一个非常高精度的定位 , 就是刚才讲的不要说500米 , 其实我们在做几公里都没有问题 。 ”

此外 , 据唐锐介绍 , 纵目之所以能够跟这么多主机厂保持密切合作的原因是因为能够直接把产品做到量产 。 “否则的话 , 很多停留在DEMO阶段 , 但是真正做量产其实车企有一些非常严谨的标准流程 , 而且这里面会有一些明确的导入的过程 , 一款车的研发三到五年 , 技术的研发其实也有一个过程周期 。 ”

据唐锐透露:“AVP是2017年发布 , 2018年宣布跟红旗的量产项目 , 已经开发了功能完备的 。 明年年底 , 我们会跟红旗合作的车型进入量产 。 AVPGen.2 , 我们会在2021年底和2022年进入量产 。 ”

聚焦低速自动驾驶场景

纵目科技自2013年成立就有着清晰的规划 。 唐锐认为 , 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 , 必须要有一个比较聚焦的市场来做 。 “从环视ADAS开始 , 我们用环视摄像头的传感器就一直在做更多的创新到2017年的时候发布AVP的第一代 , 然后到发布AVP的第二代还有L3 。 我们一直在推动从整个的汽车产业怎么通过技术进步 , 然后提高车端的智能 。 ”

至于为什么一直聚焦在低速 , 唐锐坦言 , 这是自然的企业发展过程 。 “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在最底层的 , 比如环视的传感器 , 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也跟主机厂共同研讨这个东西是不够的 , 所以就有了第二代AVP , 后面还有第三代的AVP , 通过更好的算法和更高的传感器 。 ”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既可以做高速也可以做低速 , 在AVP当中把低速的性能做到一个极致 , 因为这个市场还受到比较明确的成本的考量 。 在这个过程当中 , 我们跟国内的一些主机厂包括一些非常大厂都在探讨怎么把小雷达导入系统的量产上 。 ”此外 , 唐锐还表示 , 现阶段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 , 车企都有明确实用测向雷达的意向 。

「中国汽车新闻网」连发三款新品 纵目科技解决最后一公里停车难题

「中国汽车新闻网」连发三款新品 纵目科技解决最后一公里停车难题//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在谈及场端建设时 , 唐锐认为最后的方式一定是打通的 。 “比如下客点 , 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比如科拓 , 我们把系统接起来 , 他们来投资 , 这个方案才是真正的有可能进入大规模的量产的方向 , 才有可能去用 。 ”

此外 , 唐锐还向在场的媒体提了一个问题:“让你一年付一两千块钱 , 你愿意吗?”在唐锐看来 , 一年停两千次车 , 一天平均停三次 , 一年就是一千次停车 , 一千块钱就意味着停一次车只要一块钱而已 , 相当于说每停一次车就不用担心了 。 只掏出一块钱的利润成本 , 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 “那么最终的话当然就是说我们看到支持的场端越来越多 , 地图会越来越多 。 我们会一起跟合作伙伴讨论合作的模式 , 看大家怎么构建联盟 , 把这个服务模式给做起来 。 ”

唐锐预测未来几年这个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 “未来三年到四年左右 , 这个市场的渗透率能够做到5%到10% , L3、L4级别的泊车 , 这是我们的判断 。 到2023年左右L3跟L4的泊车在中国可以到10%的渗透率 , 这是我们比较明确的判断 , AVP这些产品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 ”

智能传感器SDR1毫米波雷达

SDR1雷达 , 是纵目科技推出的第一款自主研发的4D成像毫米波雷达 , 定位于提供低成本、全天时、全工况的环境感知解决方案 。

SDR1雷达在传统角雷达ADAS功能的基础上 , 针对泊车的典型应用场景(地下/地面停车场、园区等)进行专项优化 , 能够完美的契合泊车场景的各种应用需求 。 SDR1雷达兼顾了低速泊车场景和高速ADAS 。

作为一款76-79Ghz角雷达 , SDR1还可以进行对环境的点云扫描 , 检测障碍物的距离、水平角度、垂直角度以及速度 。 「中国汽车新闻网」连发三款新品 纵目科技解决最后一公里停车难题

Drop’nGo

Drop’nGo是纵目科技推出的下一代L3平台 。 基于实际使用场景中的复杂性 , Drop’nGo分为两个版本:分别是Lite和Premium 。 二者的传感器区别在于4D毫米波角雷达 , 功能区别在于L3级别的两个功能 , 原路返回和HPP 。

原路返回功能考验的是定位能力 , 在窄胡同里车的定位误差控制在20公分以内 。 纵目Drop’nGo回到原点的误差可以控制在10个公分以内 , 精度已经比国外同类产品提高了5倍 。

HPP , HomeZoneParkingpilot , 也称为记忆式泊车系统 , 它通过车辆自身传感器 , 学习、记录并储存用户常用的下车位置、停车地点及泊车行进路径 。

当用户驾车再次到达记录的下车位置时 , 系统提示“HPP无人泊车功能”可以使用 , 此时驾驶员只需下车 , 通过手机APP操作 , 车辆就可以精准地自动驶入停车位 。 与AVP最大的不同点是 , 应用区域不需要提前采集高精地图 , 更适用于家庭、园区和办公场地等常用场所 。

第二代自主泊车系统

AVPGen.2主要传感器采用4个鱼眼摄像头 , 12个超声波传感器 , 4个4D毫米波雷达 。 在4颗环视摄像头摄全部被遮挡的情况下 , RadaronlyAVP也可以完整实现AVP的功能 。 因为纵目的毫米波雷达可以输出可比拟激光雷达的致密点云信息 , 清晰勾勒出周边建筑物轮廓 , 从而实现基于雷达点云的高精度定位 。

基于纵目新一代毫米波雷达和视觉算法深度融合 , 可支持地面、地下、跨层通道等更多场景;支持白天、晚上、雨天等更多环境;定位算法鲁棒性提升;避障、绕行 , 安全性提升 , 可以支持更复杂的ODD 。 新增了办公园区、写字楼、酒店三种场景 。 「中国汽车新闻网」连发三款新品 纵目科技解决最后一公里停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