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到底讲了什么?任正非转发徐直军八年前讲话
C114讯12月12日消息(齐鸣)2011年5月10日 ,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PSST体系干部大会上发表了主题为《谈管理者的惰怠行为》的讲话 , 系统总结了惰怠的18种行为表现 。 他期望每一位管理者 , 都能对照惰怠行为 , 做自我批判、自我反省 , 对照这些行为看自己有几条需要改进、怎么改进 , 还要针对选出来的几条 , 举例来支撑 。 我们要深刻地剖析自己 , 要敢于自我批判 , 敢于与自己的惰怠行为做斗争 。
时隔八年 , 任正非将该讲话内容以总裁办电子邮件的形式签发学习 。
C114通信网@到底讲了什么?任正非转发徐直军八年前讲话//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谈管理者的惰怠行为
——徐直军在PSST体系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在前两天公司干部大会上 , 在我负责的九个小组里 , 我要求每个小组都讨论一个问题:管理者的惰怠行为 。 当时 , 在每个小组讨论时我都问“在座的有没有惰怠者?”没有一个人站起来说自己是惰怠者 , 我想大家肯定都不会认为自己是惰怠者 。 那我们换一个问法“我们的管理者有没有惰怠的行为?”肯定有 。 那能不能把管理者的惰怠行为讨论出来 , 然后每一位管理者再对照惰怠行为来照照镜子 。 查钧在小组讨论完后 , 问了所有小组成员“在座的能够保证每一条都不违反吗?”没有一个人回应能全不违反 。 那就是说 , 在座的所有管理者都是存在惰怠行为的 , 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跟自己的惰怠行为做斗争 。 要通过不断地每日三省吾身 , 去把我们的惰怠行为消灭掉 。 站在这个角度 , 我来回应今天PSST干部大会上讨论的管理者当责的主题 。 郭老师跟何庭波是从正面来讲了管理者的当责 , 我就反过来讲 , 如果我们首先把惰怠行为识别出来 , 再把这些行为消灭掉 , 那我们肯定就当责了 。
首先 , 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惰怠行为 。 我期望每一位管理者 , 都能对照惰怠行为 , 做自我批判、自我反省 , 对照这些行为看自己有几条需要改进、怎么改进 , 还要针对选出来的几条 , 举例来支撑 。 我们要深刻地剖析自己 , 要敢于自我批判 , 敢于与自己的惰怠行为做斗争 。
1、安于现状 , 不思进取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应该只适用于我们的少数的管理者 , 虽然不多 , 但肯定存在 。 对于管理者而言 , 你敢不敢于去挑战新的领域 , 敢不敢于去挑战新的难题 , 敢不敢于有所追求?如果是不敢的话 , 都是安于现状的表现 , 也是不思进取的表现 。
2、明哲保身 , 怕得罪人
我们有的管理者 , 什么事情心里都清楚 , 什么事情都讲得头头是道 , 但就是不敢站出来说话、反馈问题 , 或者不敢去推动 , 怕得罪周边 , 怕得罪领导 , 还怕得罪下属 。 这样 , 在我们这么大的组织里 , 在流程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 这种管理者怎么能推动解决问题 , 怎么能够当责 , 怎么能够持续改进?
3、唯上 , 以领导为核心 , 不以客户为中心
现在公司最深恶痛绝的就是做胶片 。 有些主管在给上级做汇报前 , 为了做一个汇报胶片 , 不知道要召集自己的下属开多少次会 。 所以任总说 , 以后要做什么事情都不敢提前通知 , 都得临时通知 , 别为了他要来听一次汇报 , 要来看一看 , 下面就花费很多时间 , 搞很多人做胶片 。 丁耘的检讨和承诺里加了一条“本系统将停止向领导汇报使用胶片模式” , 我想说的是 , 对做胶片我们不要僵化地理解 。 如果说 , 我们做胶片的过程 , 是进一步去思考、去讨论、去达成共识、去找到方向、找到思路 , 那做胶片的过程是增值的;如果连这个过程都不要了 , 那也太教条了 。 但是这个过程主管不要找太多人 , 如果我们做一套胶片要一二十人集体来做 , 那效率就太低了 , 就太以领导为中心了 。 按道理来说 , 主管自己的汇报 , 最好是自己来写胶片 。 我在EMT汇报的胶片大多都是我自己写的 , 一般也就是几页 , 把我想讲的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 。 我自己想、自己写、然后自己去讲 , 逻辑也会保持清晰一致 。 任总的所有讲话都是自己亲自写的 , 从来都不让别人写 , 他写完后再征求EMT成员的意见 , 让大家看写得对不对 。 我们的主管就不能向任总学习吗?你要汇报的胶片 , 能不能自己写?写完了 , 可以像任总一样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评审 。 你要自己写的话 , 我相信不会超过很多页 , 也不会弄得花花绿绿 , 搞得那么漂亮了 。 为了美化、格式好看 , 而浪费下属和你自己大量的时间 , 这是不增值的 。 不能以领导为核心 , 我们首先不要组织大队人马来写汇报胶片 。 我们要做增值的部分 , 坚决不做不增值的部分 。
“不以客户为中心”讲得多了 , 就不多讲了 , 上一次封闭在酒店研讨了两天“以客户为中心” 。 软件公司在AIS做BSS就是典型的“不以客户为中心”的案例 。 客户要的东西 , 本来都已经投标了 , 满足了客户需求 。 后来我们自以为是 , 把它换掉了 , 结果导致了客户的不满 , 这是典型的不以客户为中心的案例 。
4、推卸责任 , 遇到问题不找自己的原因 , 只找周边的原因
马电案例反映出 , 面对问题 , 部分高级主管已经形成了习惯:首先是搞清楚是别人的问题 , 那就跟自己没关系了 。 如果发生任何事情 , 主管都习惯性地先看自己有什么问题 , 都先把自己的原因找出来 , 那么真正的原因就出来了 。 但我们最习惯的却是先找别人的问题 , 不找自己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 , 就是老担心别人做不好 , 不担心自己做不好 。 昨天讨论会上 , 有个很生动的案例 , 有个主管在答疑时说“我怀疑以后这个政策的执行 , 别人会做不好” , 我当场就回复他 , 你应该先想想你自己怎么做好 。 所有主管都应该先把自己负责范围内的做好 , 先把自己的心操好 , 先不要去操别人的心 。 现在很多人 , 很习惯去讲一大堆别人的问题 , 从来不讲自己的问题 。
5、发现问题不找根因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相当多的管理者 , 养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 出了什么事情 , 打个电话“你搞定”;上级领导问他“你抓了没” , 他说“抓了” 。 这一点 ,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讲 , 我们要向董事长孙总学习 。 孙总遇到事情 , 要么不管 , 要管就一定会刨根问底 , 一定要把最核心的原因找出来 , 然后再去解决 。 马来的事情是这样的 , AIS也是这样 , 出了问题后整个过程中就是投诉 , 就是指责 , 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 。 邓飚是亲自到现场以后 , 把AISBSS项目过程全部复原 , 才知道是什么原因 。 我们各级主管发现问题以后 , 有没有找到根因?或者说我们根本没有去找 , 我们只是打了一个电话 , 或者批示了一下 , 这样怎么能够把事情搞透彻 , 怎么能够找到解决办法?怎么能真正解决问题?
6、只顾部门局部利益没有整体利益
马来的案例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 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 有些主管为了自己的部门利益 , 明明知道影响公司利益 , 明明知道公司的想法和要求 , 却在下面想方设法 , 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去搞他的小九九 。 尤其涉及到我们有业务拆分和整合、团队和人员要划分的时候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 其实这些行为 , 上级领导都是知道的 。 你这样做 , 公司怎么敢交给你更大的责任 。 如果你的责任更大 , 你更以局部利益为主的话 , 那以后公司的整体利益谁来保证?你不要以为自己在下面做的小九九别人不知道 , 总有两方人嘛 , 总有人会说出来的 。
7、不敢淘汰惰怠员工 , 不敢拉开差距 , 搞“平均主义”
其实主管对他的下属有没有惰怠的很清楚 , 就是拉不下面子去处理 , 尤其是对老员工 , 有些还是自己的老领导或自己老同事 , 更拉不下面子 。 在这种情况下 , 你不淘汰 , 你不拉开差距 , 你就是对那些高绩效者、对那些优秀者不尊重 。 这几天一直在举一个案例 , 有个部门坚定不移地把一个惰怠的员工淘汰了 , 大家都觉得做得很好 。 但在我们身边 , 惰怠的员工比比皆是 , 那我们敢不敢给他降级、降等、降薪?我就讲一个真实的例子:当时某个员工是18级 , 不符合岗位要求了 , 因为级别较高 , 主管不敢降 , 不知道降多少 , 我就把主管叫过来 , 说:那你就在团队里把所有员工排个序 。 排完了我就问他 , 这位员工上面的员工是多少级 , 下面的员工是多少级?主管说“上一个人是15级 , 下一个人也是15级” 。 那我就说了 , 这个员工恰好就是15级呀 。 方法很简单吧 。 面对这些你不知道要把他定成多少级的员工的时候 , 你就排序 , 排完序以后 , 看他上面和下面员工的级别 , 那你不就知道该定多少级了嘛?
我们各级主管对那些能力不强、贡献已经很小的员工 , 不符合任职要求的员工 , 做了排序没有?排完序以后你就能知道他该定多少级 。 尤其是13~17级这一块 , 我们还没有按岗位来定级 。 如果把职级降下来 , 最大的影响是把饱和配股的饱和值降下来了 。 我们原以为降1000-2000元工资对他有多大刺激 , 其实没有多大刺激 , 但通过把他的职级降下来 , 最大的刺激就是把他的饱和值降下来 。 你们能不能在这次饱和配股之前 , 把所有该降级的先降下来 , 降了级以后 , 员工饱和值不但升不了 , 可能还会降下来了 。 每个团队 , 都可以适当排序 , 尤其对那些惰怠了的员工 , 在整个团队里排排序 , 看看他应该在哪个位置 , 然后给他合理地定级 , 该定多少定多少 , 该降多少降多少 。 如果还愿意干他就干 , 不愿意干他可以离开 。
8、经常抱怨流程有问题 , 从来不推动流程改进
有主管经常抱怨流程多、流程复杂 , 并且时时挂在口头上 。 如果真发现流程有问题 , 一定要指出哪里流程多、哪个流程有问题 。 我们希望所有觉得流程有问题、流程多的人 , 要给所在组织的质量与运营组织、QA提出来 , 这样我们才好改进 。 我们一直希望大家能反馈问题 , 但很多人就只抱怨 , 而且最后都成了口头禅 , 动不动流程很多、流程很长、流程阻碍了发展 , 但从来不去推动流程的改进 , 从来不指出哪里流程多了 , 哪个流程长了 , 哪个流程有问题 。 那怎么改进呢?
9、不敢接受新挑战 , 不愿意离开舒适区
在研发还好一点 , 因为没有哪个地方很差 。 但也有主管不想去新领域 , 不敢接受挑战 。 今年一个很重要的导向就是希望干部、骨干能到新领域去 , 有人就怕这个怕那个 , 患得患失 。
10、不敢为被冤枉的员工说话
有的主管怕为被冤枉的员工说句公道话 , 因为说了 , 可能就会被公司“戴帽子” 。 如果你真的觉得某个员工被冤枉了 , 为什么不敢说呢?要么你根本就不对这个员工负责任 , 要么就是怕说了以后被主管批评 , 怕得罪人 。 但如果你都不敢说话 , 那又如何保护他们?
11、只做二传手 , 不做过滤器
有很多主管只做二传手 , 不做过滤器 。 任何地方来了事 , 他立即就传下去了 , 不管这个事情该不该做、要不要做 , 反正不是自己亲自做 , 这样一来就让下属苦不堪言 , 不能聚焦工作 。
12、热衷于讨论存在的问题 , 从不去解决问题
很多主管讨论存在问题的时候 , 都是洋洋洒洒 , 能道出具体问题来 , 但从不去解决问题 。 无论是PSST的潜规则还是流程问题 , 或者是现在政策执行上存在的问题 。 作为主管 , 如果能够把你们授权范围内能解决掉的问题全部解决掉 , 那么很多问题就没有了 , 特别是潜规则 。 对于你解决不了的 , 不在你授权范围内的 , 若你不去推动解决 , 那怎么能够解决?
13、只顾指标不顾目标
2008年开始PSST体系进行绩效管理优化 , 强调不要为了指标而忘了目标 。 PSST体系最主要的目标 , 是构筑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竞争能力和低成本 , 满足客户需求 。 在我们当中 , 存在一些主管只关注KPI的完成 , 但不知道KPI完成得很好是为了什么 。 比如某个平台 , 每年的考核指标都很好 , 因为考核指标都是质量、进度、网上问题 , 但慢慢把自己做没了 。 华为到底是为了追求一个卓越的、有竞争力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 还是仅仅为了追求网上没事故?当然网上没事故也是应该的 。 因此各级干部都要思考 , 我们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 不是为了几个考核指标 。 仅仅为了考核指标工作 , 就是不当责 。 当责的干部是有清晰的目标的 。
14、把成绩透支在本任期 , 把问题留给下一任
在研发比较多的是 , 只关注当期不关注长期 , 只关注现在不关注未来 , 该投入的不敢投入 , 不敢在新领域、新产品上投入 , 不愿在架构、平台等长期才能看到绩效的工作上投入 , 甚至只关注仗打得漂亮 , 而忽视组织能力、流程优化、人员能力提升等长远的事 。 如果我们只关注眼前 , 华为就会失去竞争力 , 这样的干部就是不当责 。
15、只报喜不报忧 , 不敢暴露问题
捂盖子现象在PSST体系不能说少 , 无论是写总结还是做述职 , 讲起成绩、经验来头头是道 , 问题和不足则一笔带过 。 最可怕的是质量上的捂盖子 , 搞“和谐” , 不主动暴露质量问题、流程执行问题 , 甚至为了过TR点而作假 。 如果我们不敢暴露问题 , 让质量问题流到网上 , 华为就会发生“丰田事件” 。 如果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马马虎虎应付了事 , 那产品的质量就没办法保证 , 我们就会失信于客户 。
16、不开放进取 , 不主动学习 , 业务能力下降C114通信网@到底讲了什么?任正非转发徐直军八年前讲话
有一部分干部凭着经验做事 , 走的是“经验主义”的老路 。 华为要从“土八路”走向正规军 , 过去的成功经验并不是未来前进的方向标 , 必须开放自己 , 自我批判 , 时刻学习 。 我们在CT领域的成功 , 不能确保我们在ICT领域的成功 。
17、不敢决策 , 不当责 , 把责任推给公司 。 公司是谁?
这一点跟前面讲的抱怨流程的问题类似 。 去年我们做了关于“潜规则”的讨论 。 这些潜规则是谁造成的呢 , 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 。 举例说 , 绩效是评责任结果 , 还是评亮点和表扬信?说起来我们都清楚评的是责任结果 , 但真的评的时候却去评亮点 。 这些现象谁能纠正?就是我们各位主管 。
18、只对过程负责 , 不对结果负责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 , 与只关注指标不顾目标相类似 , 有些主管只关注“我做了呀” , 但不管“做得结果如何” 。 只对过程负责 , 不对结果负责 , 就会形式主义 , 很容易把事情复杂化 , 把动作做得很优美 , 效果却不好 。
这就是我今天重点讲的管理者的惰怠行为 , 希望大家能把管理者的惰怠行为作为自我批判的依据 。 每个人都在自己身上去找几条出来 , 然后写几个案例 , 这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 不敢写自己的案例 , 事实上也是自我批判不够透彻 。 我们也希望 , 每个主管能把这些惰怠行为贴在你办公桌上、放在你笔记本里 , 经常看一看是不是又在产生惰怠行为了 。 这样 , 我们管理者才能真正地从自我批判开始 , 与惰怠行为做斗争 , 管理者才能真正地当起责来 。 C114通信网@到底讲了什么?任正非转发徐直军八年前讲话
- 到底|一位35岁已婚女性的困惑:好的婚姻到底该是什么样的?
- 剧|战狼编剧批陈建斌新剧是烂片 发长文解释这部片到底烂在了哪里
- 粽子|粽子到底需要煮多久才会熟
- 抉择|一个已婚女人的痛苦抉择:婚后遇到真爱,到底要不要和老公离婚?
- 学生|美学生比赛谁先感染 这些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
- 车|两男孩车内窒息死亡 这起悲剧到底该由谁负责
- 秦昊|带你去爬山这到底是什么梗?秦昊带你去爬山段子释意
- 日本|日本上空不明球体 白色球体到底是什么仍未可知
- 3小时|停车3小时收费1万9 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 郑爽|郑爽被前商务团队起诉 发文回应我的律师团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