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害怕时,跟他说“别怕”,只会养出一个更胆小的孩子

毛妈平台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学硕士 。 爱教书育己 , 也爱与你分享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 。

写在前面

当孩子跟你说“我怕”时 , 你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很多人几乎脱口而出:“别怕 , 这有什么好怕的 。 ”我曾经也以为 , 这绝对是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

前几天 , 路过小区游乐场 , 看到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小男孩站在滑梯上 , 战战兢兢 , 死活不肯滑下来 。

孩子的奶奶站在下面 , 一个劲儿地鼓励孩子:“这么矮 , 根本就不用害怕 。 ”说着 , 她试图拉着孩子往下拽 。

小男孩一边奋力挣扎着 , 一边嚎啕大哭起来:“我怕!我不要……”

“你是个男孩子 , 这么胆小 , 滑个滑梯都不敢!真丢人!” 老奶奶气哄哄地一把拽过小孙子 。

对孩子来说 , “害怕”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 , 它和开心、悲伤 , 是一样的 。

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曾说:人越是无知或缺乏经验 , 便越能感受惊恐、孤寂、森林的幽暗、夜的静寂和黑暗、风的呼号、突然的和混乱的音响 , 对于不习惯这些事物的一切人来说 , 都是恐怖的对象 。

对于未曾经历过的孩子来说 , 一切突然出现或是让他联想到不好事物的 , 都会让他害怕 。

当孩子说“我害怕”的时候 , 他最需要的其实是我们的感同身受 。

而不是一句“别怕”的安慰鼓励 , 更不是“怎么这么胆小”的批评指责 。


01 让孩子“别怕” , 他会更怕

曾经 , 看到一个视频 , 隔着屏幕 , 我都能感到孩子尖叫声中的绝望 。

视频中 , 一只青蛙跳到小男孩胳膊上 , 孩子马上吓得哇哇大哭 , 他无助地看着妈妈 , 希望妈妈来救他 。

这时候 , 妈妈走过来 , 她往小男孩脸的方向 , 轻轻拨动青蛙 , 青蛙一下子就窜到男孩的嘴巴上 , 孩子立刻爆发出撕心裂肺的尖叫声!

网友们纷纷表示 , 这孩子这辈子估计都会怕青蛙了 。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提到:恐惧的情绪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 , 叫做“负强化” , 只会让孩子消极感更强 。  

让孩子不再害怕 , 最没用的做法就是否认恐惧的存在 。

有个朋友 , 快40岁的大男人 , 带孩子去打疫苗的时候 , 他比孩子还害怕 , 扭过头去 , 闭着眼睛不敢看针头 。

他说 , 自己小时候非常怕打针 。

每次打针 , 父亲都要把他骗到医院 , 他一到医院门口 , 发现情况不妙 , 撒腿就跑 。

父亲就带着几个男同事满世界抓他 。

抓到以后 , 几个大人把他按在桌子上 , 他拼命挣扎哀嚎也无济于事 , 父亲还在一边训斥:“不许哭!一点也不疼 , 你是男孩子 , 要勇敢点!”

现在 , 每当看到针头 , 那个四五岁小男孩魂飞魄散的恐惧就会回来 , 让他忍不住心头发颤 。

恐惧感如果被长期压抑 , 得不到舒展 , 那些害怕的东西 , 就像一个触发器 , 一碰到还是会爆发 。

孩子有恐惧感不可怕 , 可怕的是父母不以为然 , 甚至雪上加霜 。

允许孩子害怕 , 并站在他的角度提出克服的办法 , 才是最好的回应 。


02用对方法 , 让孩子解决“害怕”

当孩子走进陌生的环境、遇见未知的挑战、对发生的事情失去掌控时 , 就会产生担心、焦虑和恐惧的情绪 。  

孩子的成长过程 , 可以说是与恐惧共存的过程 。

“我害怕” , 让孩子面对新鲜的事物 , 未知的挑战 , 踟躇不前 , 错失了很多体验和机会 。     

面对恐惧心理 , 只要孩子多一点克服 , 今后独自面对人生时 , 就会多一分底气 。


1、看见孩子的害怕

《游戏力》的书中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 。

有一个小男孩 , 每次听到动画片《芝麻街》的主题曲就特别害怕 , 大家都很奇怪 , 这首歌明明很欢快啊 。

在她妈妈耐心的询问下 , 还原了第一次听这首歌的经过 , 才找到孩子恐惧的源头 。

原来 , 孩子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 , 看到的画面是一个正在疯狂奔跑的怪物 , 他吓得浑身发抖 。

妈妈就陪孩子一起看《芝麻街》 , 孩子发现那个怪物其实挺可爱的 。

后来 , 孩子再次听到这首歌时 , 就不觉得恐惧了 。

当孩子害怕时,跟他说“别怕”,只会养出一个更胆小的孩子

----当孩子害怕时 , 跟他说“别怕” , 只会养出一个更胆小的孩子//----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在孩子怕的时候 , 别急着跟孩子说:“不怕 , 有什么好怕的呀 , 要勇敢一点” 。

用心看见孩子的害怕 , 接纳孩子的情绪 , 才能真正地帮孩子度过焦虑和恐惧 。

2、父母自己先要勇敢

育儿专家尹建莉在书中曾提到 , 她小时候 , 非常害怕一种小动物 , 不光怕活物 , 也怕图片 , 甚至连文字都害怕 。

原本 , 她很喜欢看《动物世界》的电视节目 , 有次 , 偶然在镜头上看到这种小动物 , 就再也不敢看这个节目了 。

她的母亲也害怕这种动物 , 而且 , 很注意保护她不被吓着 。 但是 , 她的恐惧反而与日俱增 。

所以 , 在这件事上 , 尹建莉对女儿圆圆特别留意 。

有次 , 给女儿讲故事时 , 在书上遇到那个动物 , 为了不影响圆圆 , 尹建莉没一下子把书扔掉 , 硬是忍下来了 , 找个借口赶快翻过那一页 。

如今 , 圆圆就一点都不怕这种动物 。

正如心理学家李雪所言 , 某种程度上 , 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

如果父母勇敢 , 孩子就不会畏缩;父母不畏惧未知 , 孩子也定会很好地处理害怕的情绪 。

当孩子害怕时,跟他说“别怕”,只会养出一个更胆小的孩子

----当孩子害怕时 , 跟他说“别怕” , 只会养出一个更胆小的孩子//----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3、系统脱敏法 , 慢慢调整孩子的心理临界点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系统脱敏” , 意思是通过缓慢暴露导致焦虑、恐惧的情境 , 再通过心理的放松 , 来消除焦虑和恐惧 。

知乎网友@Steven0215说 , 儿子从小就恐高 , 她就抓住生活和旅行中的机会 , 对孩子进行恐高训练 , 帮他克服了心理障碍 。  

起初 , 她以休息眼睛为由 , 每天带孩子站在窗户前 , 看看楼下的花草树木 。

后来 , 她又带孩子参加亲子游戏 , 走摇摆吊桥 。

起初 , 孩子战战兢兢 , 双腿发抖 , 几度想放弃 。

她让孩子闭上眼睛 , 拉着他慢慢走 。

当孩子安全通过吊桥 , 发现高空也没那么可怕 。

后来 , 他又陆续尝试攀岩、玻璃栈道 , 终于成了一个彻底不恐高的孩子 。   

如果孩子很害怕 , 我们可以降低要求 , 往回退一退 , 去寻找孩子能承受的临界点 。

等孩子适应了这个临界点 , 再适当往前推一下 , 这样 , 孩子内心隐藏的勇气就会被激发出来 。

当孩子害怕时,跟他说“别怕”,只会养出一个更胆小的孩子

----当孩子害怕时 , 跟他说“别怕” , 只会养出一个更胆小的孩子//----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03 爱的底气让孩子走出害怕

在所有消极感受中 , 惧怕是最折磨人的 。

面对孩子的“害怕” , 既不能一味地强调恐惧不存在;也不必强硬地让孩子独自勇敢 。

作家毕淑敏在《家问》中写道: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 , 爱是她的羽翼 , 爱是他的长矛 。 在爱中蓬勃成长的孩子 , 他看天下就比较勇敢 , 他看前途就比较光明 , 他看事物就比较冷静 。


相比“不要怕” , 或许 , “我陪你”才是更好的回答 。

面对那个说“妈妈 , 我怕”的孩子 , 请给他一个爱的拥抱 。

这份爱 , 会让他的内心变强大 , 有底气走出害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