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观察家】“托老所”为何在日本遍地开花

【心理观察家】“托老所”为何在日本遍地开花

【心理观察家】“托老所”为何在日本遍地开花//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心理观察家】“托老所”为何在日本遍地开花

这两天 , “日本式养老”又上了热搜 。

据央视报道 , 在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日本 , 七成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 而来自家庭成员的照顾十分有限 , 一种名为“托老所”的养老服务应运而生——白天在托老所接受照顾 , 晚上回家感受家庭温暖的养老模式成为主流 。 老人根据个人情况 , 每周来托老所2到3天 , 接受膳食管理、康复训练、洗浴护理等全方位照顾 。

“托老所”是日本养老方式之一

其实 , “托老所”的翻译并不准确 , 更准确的应该是“dayservice(care)center” , 直译过来就是“日护(理)中心” 。 护理服务(service)与护理(care)大有区别 。 服务主要是提供场所供老人交流与锻炼身体 , 改善痴呆症等老年多发病症的症状;而护理则是需要有医生在旁 , 提供专门性理疗类护理服务 。

日本也有养老院 , 种类繁多 , 价格不一 。 既有豪华型 , 也有经济适用型;既有郊外型 , 也有市中心型 。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 , 豪华型养老院回归市中心正在成为新趋势 。 在东京的豪华地段 , 我们不断能看到新酒店的落成 , 以及酒店式养老院的出现 。

但即便是日本中产阶层 , 仅凭一生的工资收入和社保 , 很难负担得起豪华型养老院 , 而经济适用型则因众口难调一般规模不大 , 所以供不应求 。 随着独居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增加 , 能用社保结算的介于医疗和养老之间的特殊疗养设施 , 以及“日护中心”大行其道 。

为何“日护中心”这种养老方式会在遍地开花?

就日本的人口概况而言 , 高龄少子化是形容日本人口形势最贴切的词:不仅老龄人口增多 , 而且新生人口越来越少 。 日本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女性高达87岁 , 男性也超过81岁 。 在预期寿命提高的同时 , 如果出生率不下降的话 ,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会太大 。 但日本的问题是 , 育龄女性的生育率越来越低 , 虽然国家出尽招数鼓励生育 , 但是生育率还是上不去 , 所以 , 日本早在2005年就迎来了人口拐点 。 【心理观察家】“托老所”为何在日本遍地开花

其后 , 虽然预期寿命越来越长 , 但因为出生人口下降太快 , 日本总人口逐年减少 , 现在已经到了加速度减少的时代 。 而老龄人口的占比增加 , 也给医保社保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

日本的医保制度是全民健保制度 , 其他社会保障也近乎全覆盖 。 也就是这个全面健保和同属社保的介护(照料护理)保险 , 基本定义了目前日本养老的方式 。 尤其是《介护保险法》的颁布与实施 , 直接催生了日护中心的出现 。

强调老年人的自我照顾

社会介护服务的宗旨就在于 , 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或生活介护训练服务 。 其主要是借由专业服务介入 , 使个体能应对他们的日常生活 , 减少以居家为基础的介护需求和延缓以机构为基础的介护需求 。

老龄人口、失能人口数量的上升 , 自然带动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 , 介护的经费相对提升 , 财务压力日益加重 。 因此 , 日本以及欧洲国家对于高龄者的政策 , 除了提供社会补助及医疗服务外 , 亦加入了自我照顾的精神 。 通过训练 , 高龄者能有效执行或参与日常生活活动 , 而非被动成为被照顾者 , 以此减少照顾需求 。

丹麦的“帮助自助者”(help-to-self-help)方案 , 就是希望在长期照顾等各项服务中纳入这一服务精神 , 提升高龄者的自我照顾能力 , 降低照顾人力负荷 , 并提高照顾人力成就感 , 形成三赢的局面 。

不过 , 日本却走了一段弯路 。 鉴于医疗和社保费用的急剧增加 , 日本曾尝试修改医保的法律 , 增加一种“后期高龄者”医保制度 , 希望能将自我照顾义务化和法律化 , 结果招致了大众的反对 , 很快就无疾而终 。 但是 , 日护中心里的器械就这么出现了 。 虽然没有法律化 , 也是深入了服务人员与被服务人员的心里 , 基本上达成了三赢的局面 。

对于中国来说 , 日本的人口结构和制度经验 , 都值得我们借鉴 。 目前 , 我们基本依靠的还是家庭养老 , 一旦人口拐点到来 , 中国的养老精神、养老方式和社保制度则面临全面调整 。

日本和欧洲强调 , 自我照顾精神是首要的养老精神 。 而中国传统的家居养老 , 也就是家庭成员互助 , 还会是主流的养老方式 。 类似“日护中心”这种养老模式 , 无疑是一种重要方式和补充 。 对此 , 政府和社区不妨大力协助 。 至于根本性的制度设计和建设 , 则应走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 通过社保与商保的结合 , 实现低强度的全覆盖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