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母亲:教子背后的教育智慧之思(上)
敬一丹母亲:教子背后的教育智慧之思(上)
写在前面的话
众所周知 , 敬一丹 , 是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 , 开播20年 , 敬一丹待了19年 , 并且调侃道“这么多年 , 我栏目不换、老公不换、车也不换 , 可能骨子里我就不是一个寻求变化的人 。 ”敬一丹是一个“高贵知性、温柔善良、端庄贤淑、文静细腻、典雅柔美”的智慧女性 。
同时 , 敬一丹也是孩子 的母亲;女儿王尔晴 , 也是非常优秀的 , 现为一家从事专业化教育的非营利机构下属海外分支负责人 , 致力改变中国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现状 , 招募培训来自中美两国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为教师 , 在中国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投身支教项目 。
既然如此 , 那么 , 敬一丹为啥如此优秀?
根源何在?
根源在于 , 敬一丹有一个智慧的母亲在教她如何当母亲 , 正如她说的那样“我向我妈学当妈” 。
那么 , 敬一丹母亲教子背后的教育智慧表现在哪里?
她母亲如何教育孩子?
敬一丹她又是如何教育自己的独生女?
敬请阅读——
敬一丹母亲:教子背后的教育智慧之思
----敬一丹母亲:教子背后的教育智慧之思(上)//----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敬一丹
----敬一丹母亲:教子背后的教育智慧之思(上)//----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女儿 王尔晴与她的外籍丈夫)
----敬一丹母亲:教子背后的教育智慧之思(上)//----草丁生活 http://life.caoding.cn/
敬一丹一、母亲: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教育的智慧
敬一丹 , 在孙玉红老师的“问校友家长微课堂”上面 , 亲切的向学员打招呼 , ——
1.敬一丹母亲:是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朋友们 , 大家好啊 , 我是敬一丹 。 孙老师说和大家聊聊啊 , 母亲的话题哈 , 我想我还是说说 , 我跟着我妈学当妈 。 我特别愿意和大家分享的一个话题 ,
我小时候 , 我一直觉得我妈妈特别严厉 。 人家说的母亲的时候常说慈母 , 可是我小的时候呢 , 我觉得我妈妈是个严母 , 我们4个孩子啊 , 都挺怕我妈的 。
然后我长大了以后啊 , 我慢慢觉得 , 我妈妈真的是教子有方 , 尤其是我 , 当了妈妈以后 , 我就不知不觉的在琢磨我妈妈是怎么当妈的?
就比如说孩子上学 , 这是个大事儿 。
我们家的孩子从老大开始 , 然后到我到我弟弟 , 我们前3个孩子 , 我妈妈都有一个习惯 , 就是在上学第一天 , 手拉手把孩子送到学校 , 然后在第一个学期,我妈妈呢 , 是严加管教 , 让我们都养成一个学习习惯;我妈说 , 第一个学期养成一个学习习惯 , 以后基本上就不用管了 。
这中间呢 , 也有一个遗憾 , 就是我小弟弟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呢 , 正是文革初 , 那个时候我妈妈他们都去了干校学习班 , 于是我小弟弟在上学 , 第一天我现在都记不清是怎么上学的了 , 那个时候我在家是我送她去的?
我妈妈这种方法啊 , 特别的尽效果 。
第一个学期养成一个学习习惯 , 以后确实当家长的就省事儿多了 , 他成了习惯了就不用天天说陪着写作业 , 看着写作业呀 , 我今天看到很多年轻的父母陪着孩子写作业 , 那成为一个 , 哎呀 , 特别特别难 , 特别挑战父母耐心的啊 , 那么一个情景 , 很多家有学龄孩子的那个家里 , 陪着小孩小孩子写作业 , 那简直是简直是太艰巨的一个任务 。 (文字 辰微老师 根据 孙玉红老师 问校友家长微课堂 语音 整理)
2.关于“学习习惯”教育智慧之思
对于母亲来说 , 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 , 尤其是在学习方面 , 是非常重要的事 。
敬一丹母亲 , 对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 是非常正确的 。
第一个学期养成一个学习习惯 , 以后基本上就不用管了 。
为什么同样的“学校、班级、老师” , 有的学习好 , 有的学习差?
其实 , 学生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家庭教育培养的学习习惯 。
因为 , 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一旦养成 , 这是终身性的 , 任何人都不能剥夺 ,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养成 。
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 , 下面 , 我们看一个小伙子对牛大声叫道:“爹 , 转弯啦!”
儿子赶牛车下山卖柴
一户人家住在山上 , 父子两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 。 老父较有经验 , 坐镇驾车 , 山路崎岖 , 弯道特多 , 儿子眼神较好 , 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 , 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 , 儿子一人驾车 。 到了弯道 , 牛怎么也不肯转弯 , 儿子用尽各种方法 , 下车又推又拉 , 用青草诱之 , 牛一动不动 。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 。 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 , 他左右看看无人 , 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 , 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 (爹,转弯啦--《意林》2011年21期)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 , 牛在转弯这个地方如何行走 , 和父亲的指挥已经形成了一个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的完成需要一定的刺激条件 , 现在父亲不在 , 表明条件反射的条件不具备 , 即儿子的这些行为都不符合牛在转弯的时候需要的那个条件 , 所以牛就不知道如何走了 。
其实 , 小伙子对牛的“爹转弯啦” , 是习惯的力量 。
牛 , 经常听到“爹转弯啦” , 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力量 。
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 , 也是如此 。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 , 而人则以习惯生活 。
一个人的成功 , 靠的就是好的习惯 。
敬一丹母亲 , 知道好习惯 , 成就好人生 。
所以 , 在第一个学期养成一个学习习惯 , 以后基本上就不用管了 。
一句话新闻 , 母亲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 让孩子受益一生 。
二、母亲:培养孩子“吃苦劳动”教育的智慧
敬一丹说 , 记不清我妈对我说过多少话 , 但有几句却会记一辈子 。
“享福不用学 , 吃苦得学啊!”
那么 , 母亲 , 是如何培养孩子“劳动吃苦”?
1.敬一丹母亲:是如何培养孩子“劳动吃苦”?
敬一丹出生在北国冰城哈尔滨 , 她的母亲是位知识女性 , 做公安工作 。 受家庭的影响 , 敬一丹从小就是—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 “文革”时 , 全家六口人被分割成四块:先是父亲被安排到军管会学习班“改造思想” , 接着姐姐下乡到生产建设兵团“炼红心” , 最后是母亲被发配到凤凰山农嘲劳动锻炼 , 哈尔滨的家一下子只剩下了敬一丹和两个年幼的弟弟 。
母亲专门找出几块碎布 , 剪了几个三角口子 , 手把手地教她缝补丁 , 钉纽扣 。 母亲对她说:“以后你就是这个家的老大了 , 要照顾好弟弟 。 享福不用学 , 吃苦得学啊!”
敬一丹把母亲的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 母亲走后 , 她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 。 她不仅学会了缝补衣服 , 而且还学会了做棉衣棉裤、缝手套、纳鞋底 , 甚至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绣花 。 她在枕头上绣上菊花 , 取名叫“战地黄花分外香”;在上学用的帆布书包上绣上雷锋的头像 , 还用红丝线绣上毛主席的手书体“为人民服务” 。 她把这个书包背到学校后 , 让小伙伴们羡慕了好一阵子呢 。
“享福不用学 , 吃苦得学啊!”
敬一丹说——
我十三四岁的时候 , 我妈对我这样说 。 那正是文化大革命中 , 我家六口人分了四个地方:爸爸进了呼兰的军管会学习班 , 妈妈去了北安的凤凰山农场 , 姐姐去了密山的生产建设兵团 , 我与两个弟弟留在哈尔滨上学 。 和当时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家庭一样 , 家已经没了家的样子 。 幸好姥爷赶来 , 这个家才算有了一个大人 , 我半懂事不懂事的 , 就开始帮助姥爷持家了 。
在我们家里留存在这些信里呢 , 也让我回想起很多往事 。 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啊 , 我妈妈给我和我姐每人发了一小块儿 , 不这个不上呢 , 就绷着一些补丁制成几颗扣子 , 我妈妈也叫我们做针线活儿 。 为什么叫我们做针线活儿呢 , 那个时候我们觉得就像玩儿一样 , 可能就是做手工吧 。 但是我妈妈跟我们说 。 享福不用学 , 吃苦是要学啊 , 你们女孩子都要学会做针线活 , 儿男孩子也要学会做这些活儿 , 于是我和我姐姐就在我妈妈给我们的这块儿布上 , 学会了补补丁丁口子
觉得像玩儿一样 , 学会了做针线活儿 , 没有想到 。 将来在什么地方会用到它 。 后来过了几年 , 当的父母都分别去了干下去的学习班的时候 。 当年学的针线活儿还真的太什么用场 , 我们都知道那个年代 。 是缺东西 , 票证经济 , 那个时候不票多珍贵呀 。 那个时候学会做针线活儿 , 那就成了刚需啊 。 所以为啥我经常做的一件事儿 , 就是给我的两个弟弟补衣服 , 缝扣子
在那些日子里面 , 我妈妈是能够看得很远的 。 他从孩子小的时候就从这样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入手 。 让我们呢 , 对未来的生活有一个准备 。 她说享福不用学 , 吃苦是药学的儿 , 真的要过吃苦的生活的时候呢 。 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是做好了这种准备的 。
所以就不会说 , 在遭遇突如其来的困难面前惊慌失措 , 就能够比较平静的 , 比较从容的面对 。 (文字 辰微老师 根据 孙玉红老师 问校友家长微课堂 语音 整理)
2.关于“劳动吃苦”教育智慧之思
北大校长王恩哥曾说过 , 人生要学会吃两样东西 , 一是吃亏 , 二是吃苦 。
现在不吃苦 , 将来准辛苦
现在让孩子吃苦 , 以后才不受苦 舍不得让孩子吃苦 , 从小娇惯纵容溺爱孩子 , 最终会养出“啃老族”“白眼狼” , 让父母苦不堪言 , 身边人深受其害 。 尽早让孩子吃苦 , 孩子、父母、身边人以后都不受苦! 史旭栋 著
没吃过苦的孩子 , 将来不会太幸福
有一些苦 , 迟早要吃 。 我不给你 , 别人也会给 , 老天也会给 。 而他们给的 , 会比我给的苦千百倍 。
李玫瑾教授说 , 人在早年 , 吃的苦越多 , 他到后来的承受力越好;不要担心孩子吃苦,多吃一份苦,将来就多一份甜!
李玫瑾说 , “所以我挺怀念我的童年 , 也就是说早年给了我很多人性的东西 , 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很幸运 。 因此我觉得就是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 , 他到后来承受力就越好 , 除了他暴力一点 , 可能有些事想不开会有暴力 , 但是他绝对不会说自己忧天忧地去跳楼自杀 , 不会 。 那个忧天忧地 , 跳楼自杀的都是从小学习特别好的 , 一直在学学学 。 ”
因此我觉得就是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 , 然后我们五年级搞野营拉练 , 当时老师担心不让去 , 我妈妈特别爽快地就说我让她去 , 而且让她去锻炼 。 然后我妈妈让我去学游泳 , 让我学自行车 , 那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说 , 你就这么一个 , 你干吗这样?我妈妈说没有关系 , 人早年要吃苦的 。 所以我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好好地在教室里上学吧 , 但是接触了很多的社会 。
他到后来承受力就越好 。
早年吃苦好 所以我现在也讲 , 就是家里尤其有儿子 , 一定要苦着养 , 千万不要照顾太周到 。 如果你要想养一个逆子 , 那你就对他百依百顺 , 那么养到30来岁他哪天不高兴 , 就会把你们全部都干掉 。
有一个特别可怕的案例 , 大家都知道北京在2009年曾经发生过一起 , 杀一家六口的案件 , 就是她儿子干的 。 所以生活早年的苦难 , 还是很重要的!(文字 根据 李玫瑾 演讲 录音 整理)
为什么人们说“自古英雄岀寒门?”
“成功每在穷困日 , 失败多在富贵时?”
“人才常岀贫寒家 , 莲花开在污泥中?”
“手勤人俭代代富 , 好吃懒做辈辈穷”?
因为勤劳创造了财富 , 劳动让人变得聪明 , 比富二代多长一个头脑 , 焉有不聪明之理?
尊敬的家长:这些教子谚语 , 己道岀了劳动、做家务的重要性 。 请不要再贪污孩子的做家务的机会!但是一定要从小时候做起 , 要从小事做起 。
尊敬的家长:不要再让孔子的学生子游的观点 , 忽悠我们了!
让孩子多少做点家务活吧:洗洗衣服、扫扫地、做做饭、涮涮碗…… , 他不仅能克服“人之性好懒惰”(好吃懒做)的毛病 , 培养孩子的义务感、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 更重的是开发孩子智力 , 洗出了、扫岀了、涮岀了孩子“第三个头脑” 。
做家务能寻觅人“第三个头脑” , 是作家契诃夫所言“人有三个头脑 , 天生一个头脑 , 从书本中得来一个头脑 , 从生活中得来一个头脑 。 ”契诃夫说的非常正确 , 一点都不假 。
除此以外 , 在培植我们的孩子扫地的同时 , 让他多到乡下、到农村、到田园闻一闻养我们的“泥土”的芳香吧!为日后下农村或下基层打下良好的基础 , 我们何乐而不为?
可是劳动教育这个非常伟大的的教育 , 现在的儿童可以说几乎没有学习过 , 据报道:某学校劳动大扫除 , 很多家长怕孩子累着 , 在自己孩子值日那天主动到校帮自己的孩子值日 。 这看起来是爱护孩子 , 其实是伤害了孩子 , 本来他们能参加的劳动就少 , 家长这么一帮 , 倒是帮了倒忙了 。
所以说家长应当让孩子加大劳动强度 , 要告诉孩子:“一屋不扫 , 何扫天下” 。 应该抓紧时间“补”劳动教育这个“课”程 。
妈妈的话让我学会吃苦 , 学会一种积极实际的生活态度 , 确实让我受用一生 。
三、母亲:敬一丹“手指戳伤”教育的智慧
敬一丹讲述家的故事:手指被戳伤那一刻 , 妈妈的做法让我吃惊 , 却给了我受用一生的东西 。
1.母亲 , 如何对待敬一丹“手指戳伤”?
记得一次 , 我给我弟弟补裤子 。 补丁太厚了 。 然后再使劲儿地推这个裤子勺 , 用缝纫机啊 。 然后就使劲儿推那个补丁 , 使劲推这个裤子的时候 , 那缝纫机针就咔一声 , 就把我的这个手指压着 , 当时我有点蒙 。
然后这个时候就赶紧叫来我妈妈 , 我妈妈过来以后就到轮儿把那缝纫机针抽出来 , 这时候我就看到有滴血就在这个 。 指甲上冒出来 , 就象一颗红珍珠一样 。
当妈的会怎么做呢?
我妈是这么做?
当时我坐在缝纫机前看着自己的手指 , 这是我妈妈过来了 , 我妈妈呢 , 并没有安抚我 , 而是做什么呢 , 他就叫来了我俩个弟弟 , 然后他对着我弟弟说 , 你们两个看着你们听着 , 你二姐比你们大不了多少 , 他为了帮助妈妈照顾你们 , 给你补裤子 , 你看把手都给扎穿了 , 你们长大了 , 要是对你二姐不好 , 你肯定丧良心了 。
我当时听我妈说这句话 , 心里吗是怎么感觉嘛 , 我就在想吗 , 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 , 我以后还能做得更好 。
那当时我坐在缝纫机前 , 看着自己的手指啊 , 看着你滴血 , 耳边呢 , 就听见我妈在那儿教育我俩弟弟 , 我是什么感觉呢 。 我心里想 , 我做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 , 帮助妈妈给我弟弟补裤子 , 照顾家里 , 我还会做的更好 。 我当时心里真的是这样的 , 你好象得到了某种肯定 , 某种鼓励 。
那现在我在想 。 假如说当时我妈妈不是这样表达 , 而是他一把抱住我说 , 哎呀 , 可怜的孩子 , 那我会怎样呢 。
我就会觉得委屈 。 我就会哭 。 可是我妈妈她就不让我委屈 , 她就不让我哭 。
如果 , 我当时一把抱住我说 , 哎呀 , 可怜的孩子 , 那我的心理状态会怎样呢 , 我立刻就会觉得委屈 , 立刻就会哭 。 我妈妈她就不让 , 我觉得委屈不让我 。 心里头产生那种啊 。 憋屈呀 , 委屈啊 , 想哭的感觉 , 而她是另外一种方式来肯定我和鼓励我 。 而顺便呢 , 又对我弟弟进行了一番教育 , 使得我们姐弟之间 , 感情更亲密了 。
我成年以后这个细节 。 我特别佩服我妈妈 。 (文字 辰微老师 根据 孙玉红老师 问校友家长微课堂 语音 整理)
2.关于“手指戳伤”教育智慧之思
敬一丹说 , 当时她听到妈妈的话 , 心里想的是:“帮妈妈管弟弟、管这个家 , 这是我该做的 , 我还能做得更好 。 ”
如今想来 , 敬一丹觉得 , 若是妈妈一味说她可怜 , 她一定会委屈、自怜 , 不可能激发起积极的心态 , “机会教育加深姐弟手足情 , 逆境中鼓励积极心态” 。
其实 , 生活中 , 孩子出现一点点小问题 , 母亲就心疼的不得了 。
举个例子 , 孩子被什么东西绊倒 , 孩子没有哭 , 母亲看到以后 , 就非常心疼 , 妈妈连忙问孩子 , 宝宝、乖乖 , 疼不疼 , 妈妈不说还好 , 这一说孩子大哭 。
怎么办呢?
母亲就开始打哪一个把孩子摔倒的东西 。
还有的孩子是不小心被地磕倒了 , 结果呢 , 母亲看到 , 还是心疼 。
这一心疼不要紧的 。
孩子开始哭 。
怎么办?
母亲只好拿东西打地 , 为啥把我宝宝磕倒?
这是非常错误的 。
母亲的这种行为 , 一般的说也是父母传承的 。
有一个60后母亲向我咨询 , 说孩子小的时候 , 女儿不小心被东西磕到绊倒的时候 , 女儿就躺在地上 , 自己不站起来 。 必须让大人把她抱起来 , 她爸爸马上把它拉起来 , 这个时候呢 。 女儿就大哭 , 爸爸不拉 , 妈妈拉 。 虽然他爸爸把他抱起来了 , 这个时候女儿就又重新躺在地上 , , 非要让妈妈把她拉起来 , 就是抱起来的意思吧 。
这是典型的培养孩子的娇气 。
可是 , 出现这种情况 , 是父母们也不知道面对孩子这种情况如何对待 , 因为父母们都是没有经过培训上岗来教育孩子的 。
用的方法 , 都是父母的、或道听途说的、或临场发挥的 。
看 , 敬一丹母亲教育孩子 , 吃苦得学啊 , “手指戳伤”就是吃苦吗 , 让敬一丹感觉到不以苦为苦了 , 反而受到了一种鼓励 , 甚至以苦为乐了 。
这是敬一丹母亲教育孩子的智慧 , 正如 , 主持人李小萌说 , 当意外或者是困难或者苦难真的来的时候 , 用什么心态去看他 , 我们传递给孩子是积极的信号 , 还是消极的信号 , 影响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 。
敬一丹母亲的教育风格 , 是让姐弟4人懂得互相关爱和欣赏 , 养成“不争”的习惯 , 更形成了“让”的习惯 , 姐姐为了帮助妈妈照顾你们 , 给你补裤子 , 你看把手都给扎穿了 , 你们长大了 , 要是对你二姐不好 , 你们是不对的 。
敬一丹母亲的教育智慧 , 这正是——
手指戳伤流着血 , 母亲见此不安慰 。
借机教育两弟兄 , 暗示你姐为家庭 。
挫折教育一瞬间 , 姐弟情深一堂课 。
一事之道育孩子 , 受益终生要传承!敬一丹母亲:教子背后的教育智慧之思(上)
- 母亲|王鸥节目上自爆恐婚,童年被父母狠狠伤害,成38岁老姑娘!
- 江苏|江苏淮安重大暴力袭警案始末 七旬母亲目睹二子持刀袭警全部过程
- 警方|警方通报女子抛婴入邕江事件 亲生母亲为何如此狠心
- 母亲|母亲将孩子抛下邕江 记者证实:孩子已溺亡,还穿着纸尿裤
- 安抚|母亲把高考女儿送错考点当场痛哭 现场执勤交警赶紧上前安抚
- 女孩|支教女孩生前录音 为母亲朗诵散文诗
- 母亲|车祸去世支教女孩生前录音 对母亲有了深刻的了解
- 母亲|女儿哭闹妈妈将其捂死伪造溺水假象 母亲为何如此狠心
- 母亲|母亲水窖项目的月捐是会在这个月28号扣款吗?蚂蚁庄园7月4日答案
- 警方|警方通报男婴被母亲殴打进ICU:其母被立案侦查